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2013年全体会议召开


2013年12月18日 13:56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18日第538期     作者: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2013年全体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高翔主持会议。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李殿仁中将,《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苟天林等编委出席会议。与会编委围绕如何更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报》进行了深入探讨。编委们表示,《中国社会科学报》起点高,发展快,内容高端,坚持特色,不仅在社科理论界,而且在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主流媒体的重要影响。本报择要刊发编委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坚持特色  落实要求  进一步办好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  王伟光

   

  首先对各位编委对《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重要机遇期。今年是这张报纸创办四周年,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是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第二步是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报》,站稳了脚跟;第三步是将报纸扩充为周三刊,提高了影响力;第四步是今年成功地将中国社会科学网并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就《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未来发展,我提八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核心问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要坚持鲜明的理论学术特点和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始终坚持理论学术的特点,寓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于学术性和学理性之中,用学理、学术阐明我们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三是要坚持灵活的报、刊、网联动机制,建立起清晰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四是要坚持积极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培养一批年轻人,锻炼一批年轻人,成就一批年轻人。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五是要坚持引领社会思潮最前沿的创新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在社会思潮中起引领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主流意识形态、用创新精神来引领社会思潮。六是要坚持及时发声、敢于亮剑、底线思维的阵地意识。及时发声、敢于亮剑不是喊口号,而是用道理说服人。七是要坚持活、新、短、实的优良文风。文字要活泼,观点要新颖,内容要实在,篇幅要短小精悍。八是要坚持从严办报、从严管理的管理风格,使办报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新的八点要求与我在2010年报纸编委会上提出的“八个坚持”是一致的。这“八个坚持”是,坚持理论学术报纸的定位不变;坚持寓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于学术之中的做法不变;坚持走在先进的学术思想和先进文化潮流的前沿不变;坚持以社科工作者和爱好者为对象、开门办报的做法不变;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品牌、独家媒介、权威地位的工作精神不变;坚持形式多样、文字活泼、文风健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办报风格不变;坚持班子团结、队伍坚强、锤炼内功、质朴办报的方针不变;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体制创新、勇于改革的工作状态不变。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魏礼群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编委会会议,我每次都参加,每参加一次都能感受到这份报纸有新的变化、新的进展、新的成绩。这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政治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充满生气,进一步彰显了其特色,同时报纸以创新工程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成效。

  为了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得更好,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阵地。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对科学的基本观点需要进行准确阐释。第三,更加体现针对性,旗帜鲜明,敢于及时发声,敢于亮剑,对于基本原则问题要有底线思维。第四,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

  敢于正面发声  引导舆论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李殿仁中将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找这份报纸,想从中了解中央精神和社会动向、理论动态,甚至有些文章会被剪下来,讨论的时候还会引用。另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大批青年人卓有成效地工作在第一线,呈现出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景象。

  第一,《中国社会科学报》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化解各种疑惑,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学术的角度、说理的态度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鲜明的办报特色,也是它深受欢迎、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大家都说这份报纸方向正确,紧抓主旋律;文章有分量,针对性强;敢于亮剑,敢于发声,能够及时回答人民关切的问题,敢于碰硬,敢于碰触有争论的问题,敢于在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上正面引导舆论。这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风格,应该坚持和发扬。真理越辩越明,正是由于有争议,问题才需要解决,才更加需要发挥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作用。

  第二,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管形势怎么发展变化,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远不会变。继承、发展、改革、创新都要建立在把握基本原理这个看家本领上。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不动摇,就要有这样的基本功。针对新形势、新变化、新对象、新需求,用新的语言新的思维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说明,是办刊办报者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功。

  第三,要鲜明地正面发声,引导舆论,让群众在其中辨别是非。我们在舆论阵地上不能没有话语权、不能失声、不能缺位。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舆论导向不去主导,就会被别人掌控。要敢于正面发声,加强主流舆论传播,积极传递正能量,敢于正面发声,要有敢于坚持“守土有责”的精神,敢于先声夺人,敢于主动引导。现在很多人不敢发声,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怕负责任、不敢担当,担心言多必失,害怕说错了、说过了,于是宁可被动等待,也不主动引导。殊不知,面对不实传言和议论,越是保持沉默,传言越是活跃;越是不敢发声,议论越是肆虐。如果正面的、全面的、真实的发声不及时、不主动,片面的、虚假的、消极的传言就会乘虚而入、混淆视听。敢于正面发声就不能怕错,错了就改,改掉一个缺点就多一个优点。要相信真理的力量,相信群众的鉴别能力。所谓理论自信,这是重要标志。只要有了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就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前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起到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第四,要多发有影响力的文章,尤其要结合新的传媒方式和手段,积极地吸引青年读者。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严肃类纸质媒体受到很大冲击。在全媒体时代,年轻人是否选择阅读《中国社会科学报》,最终还是取决于报纸刊载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可贵:敢于针对错误观点亮剑、发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每参加一次编委会,我都会感到《中国社会科学报》明显成长和进步。为什么年仅四岁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快,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有两条原因,一是因为有以“八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正确指导思想;二是因为报纸注意把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政治性、真理性、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优点和成绩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最引人瞩目、最值得赞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报》敢于坚持真理,发表了一批导向正确、旗帜鲜明、针对性强、敢于亮剑、敢于发声、论证有力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好,被许多媒体所转载,甚至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肯定。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领域。许多错误见解、有害观点、糊涂认识、扰乱人心的炒作,追根溯源都与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的言论有关。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荒谬的言论不能得到及时批评、澄清和引导,乃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咄咄怪事,错误论者堂而皇之,甚至受到追捧。而有关主管部门每每摆出“不争论、不炒热、让讲话”的“开明”、“中庸”的姿态,致使意识形态领域暗潮涌动、是非混乱,越来越多的人信仰缺失、信念动摇、信任渐丧。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社会科学报》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坚定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敢于针对错误的观点亮剑、发声,敢于针对一些敏感热点问题,以史为据,以事论理,坦坦荡荡,不躲不闪,理直气壮,坚持真理,弘扬正气,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和正确的理论、舆论引导。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的发展,我建议可以考虑《中国社会科学报》进校园,设立《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年版等工作,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应该让《中国社会科学报》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继续保持创新活力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黄浩涛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令人感到振奋。对于下一年的工作,我主要谈两点希望。

  第一,作为一份理论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围绕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任务,发挥独特的和更大的作用。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多亮点,也有很多成功经验,但是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看,从思想理论问题所特有的性质和特点看,这项工作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和学术理论园地,我们应当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作出经过深入研究且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第二,要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中国社会科学报》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尤其今年报纸和网站的整合、报纸英文版的试刊等,更是一些重要的创新举措。但从报纸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来看,不进则退,要想使报纸获得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报纸内容、自身建设、人员精神状态等方面继续保持活力,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而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在报纸创刊四年之际尤其要强调这一点。

  报纸特色鲜明  “月刊”意义深远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  苟天林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创刊以来,理论特色越来越鲜明,学术风格越来越突出,思想品格越来越活跃,知识含量越来越丰富。杂志社事业快速发展,队伍茁壮成长,报纸的影响力空前扩大。自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起,又创办了“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至今已有30期,120个版,这在报界是领先的;“月刊”内容丰富、切合实际,讲学理、不空谈,具有深远意义。就此,我谈三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报道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建党、创业的立身之本,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化,在一些人心目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灵不灵”、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的淡漠了,有的有疑惑,有的存在着盲目性。有针对性地从总体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报道,帮助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科学体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必要也很重要。

  第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研究有重要时代意义。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苏联的学者、专家作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积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成功实践和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许多教训,马克思特别关注的资本、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关于“资本”,关于“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根本”等重要思想的研究、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对增强广大读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很有意义。

  第三,积极引导、帮助广大读者在“结合”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我们的成功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和实践都说明,“结合”的好就是创造。所以,积极引导、帮助广大读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未来:打造成社科界的学术理论家园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张东刚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忠实读者,每期我都认真阅读。报纸上有些好的文章,我也推荐给其他同志阅读。

  这几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很好地坚持正确办报导向不放松,起点高,发展快,已在社科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就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科学报》更好更快地发展,我谈点想法和建议,与大家一起交流。

  作为第一份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综合理论性、学术性专业报纸,在坚持正确办报导向不放松的前提下,要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缺乏思想性,容易造成读者对报纸的疏离感;缺乏学术性,容易淡化报纸的鲜明特色。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统一,就是要提供更多的充满丰富思想的新闻报道、先进的思想理念、建设性的深度分析与学理解释,以说理的方式展示理论魅力、学术魅力。

  在传播先进思想的同时,要让青年学者包括青年学生能够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注意培养和造就青年学者。青年学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有48.6万人,其中,青年学者占相当比例,他们思维活跃,学术潜力巨大。我们要找准青年学者的学术关注点、学术兴奋点,通过增办特刊版面、增加人物专访、开辟特色专栏等形式予以扶持,力争让青年学者包括青年学生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为高校思政课的青年教师发表文章提供机会,展示其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

  质量是刊物的生命。《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学术报纸,要在更好地服务学术繁荣、学术质量提升、学术创新中树立精品意识与质量意识。我们可以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动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撰写有影响有分量的文章。注重专栏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知名度和权威性。同时,可加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整体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现有的一报六刊一网的协调建设。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Email:zhouzhijian@cass.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