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 发布


2013年10月26日 10:26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3年10月25日第21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姜红

  原题:中小城市城镇化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 《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 发布

  10月21日,《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会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主席、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理事长郑新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农业部原副部长尹成杰出席会议,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王长胜主持会议。

  聚焦城乡一体化及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郑新立在发言中强调,城镇化是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52%,而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率到70%左右才会相对稳定下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将是多层次、多形式的。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群以及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的崛起将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发展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实现就地城市化则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另外两个层次。

  李扬强调,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所在,人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在中小城市层面探讨这一问题很有意义,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目标。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杨中川提出,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城镇化转型迫在眉睫。中小城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成败。目前,中小城市城镇化依然面临着机制、体制障碍,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因此应着力推动中小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中小城市的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郑新立也认为,释放城市化潜力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出让其原有土地的用益物权获得资金支持,城市化增加的建设用地需要通过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来弥补,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农业需要建立鼓励土地流转集中的制度,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需要实现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房产的商品化。

  2013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提升

  《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即《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绿皮书》)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主编,由总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及典型案例三部分组成,构建了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从节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对中小城市进行评价。李扬认为,《绿皮书》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既有对人的关怀,又兼顾环境与经济增长,考虑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较为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学锋代表课题组在会议上发布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时表示,课题组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政府效率等四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发现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8.9,比2012年提高了0.8。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情况最好,达75.3,领先于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但中部地区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提高最快,提高了1.2。江苏省昆山市连续九年在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中稳居第一。

  投资潜力方面,2013年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为80.1,与2012年相比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城市用地成本、人力成本高以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中小城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投资潜力指数为82.8,与2012年基本持平,虽然仍在四大区域中居首位,但优势进一步减小,成本优势丧失,在规模经济、创新能力方面优势尚存。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城市的投资潜力指数分别由80、74.4、77.6上升至80.5、74.8及77.9。中部地区延续投资环境加速改善的态势,在基础条件及政府效率方面提升最为显著。

  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陆畅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Email:zhouzhijian@cass.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