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研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
2025-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高莹 周旭海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 通讯员周旭海)9月6日,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5年年会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二战后8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赵志敏指出,2025年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格局动荡加剧、变革加速的重要历史节点。一方面,数智化、绿色化和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亚洲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全球性风险日益突出,全球治理赤字更加严重,多边主义、国际法、联合国权威面临严峻挑战,人类、亚洲、中日关系都面临重要的历史抉择。今天,我们聚焦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对战后80年进行回顾与展望,旨在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洞悉当下、照亮未来。

  赵志敏表示,长期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一直是助力两国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多年来,尽管双边关系起起伏伏,但经济合作总体保持向前发展态势,中日两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经济联系,这是双方顺应经济规律、坚守合作初心取得的积极成果。中日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日本经济学研究者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以中日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战略引领,立足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充分发挥架桥者、推动者的作用,同日本各界搭建更广泛、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合作渠道,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中的各类分歧和矛盾,积极探寻增进双方互信、深化战略互惠关系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合作更好地发挥“压舱石”作用,在构建中日经济关系新格局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在致辞中表示,回望二战后80年来的风云激荡,世界格局经历了深刻演变,日本也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叙事,更是一面折射经济全球化时代机遇与挑战的镜子,启示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潮流同向而行,在自我革新中寻找持续前行的动力。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又错综复杂,日本研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广大日本经济研究者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闫坤主持会议开幕式。她表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历经深刻变革,日本经济也先后走过战后复兴、高速增长、稳定发展、长期低迷等不同阶段。其发展轨迹不仅深受全球秩序演变的影响,也在亚太经济格局的调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带来的影响,深入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全球经济动态、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深化对日本经济运行规律及中日关系发展的认知,共同推动日本经济研究学科向前发展。

  会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季风,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吴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子雷,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分别作学术报告。他们认为,近30年既是日本经济相对低迷的30年,也是其努力推动自主改革、追求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30年。当前日本仍是经济总量世界第四的发达经济体,是债权大国、贸易大国,其经济演变过程和经验教训值得探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均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双方产业合作紧密,经济利益深度融合,经贸关系亟待迈上新台阶。中日应建立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合作格局,发扬“以经促政”传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会议设置了“战后80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税战背景下的中日经贸合作”“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产业链重构与经济安全”四场分科会。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日本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转型、财税改革、产业政策、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以及中日经贸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

  会议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