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高莹)3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数字经济与中国工业”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论坛并致辞。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作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高培勇指出,数字经济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二者融合发展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市场主体上。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市场主体也是承载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主要依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一系列困难挑战面前,最亟待渡过难关、最需要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的就是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顶住压力、展现活力,进而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指日可待。因此,在当前的背景条件下,应把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市场主体上,围绕市场主体制定宏观政策、谋划改革措施。只有着眼于从市场主体“浇水施肥”,才能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根”扎牢扎深,推动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作主旨演讲。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马建堂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为推动工业经济循环畅通、推进工业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面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持续对我国技术“卡脖子”的不利局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上的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同时,借助工业数字化对我国制造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重塑国内要素的配置机制,打破国内区域市场壁垒,加速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深刻认识到,工业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要抓好数实融合、数字化节能降碳、数字贸易等关键环节,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工业绿色发展、工业对外开放,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作主旨演讲。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在题为“数字经济相关指标体系和指数研究”的主旨演讲中谈到,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相关指标体系和指数,是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有力抓手。在此方面,有关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已经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1世纪初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络就绪度指数和联合国的电子政务指数。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指数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2017年之后出现大量突破性进展,具有时间新、反映时代新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特征。目前,国内外各方面在测度范畴、理论基础、横向和纵向可比性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将成为今后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指标体系和指数构建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2》。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论坛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围绕“数字经济与中国工业”这一主题,从不同视角总结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问题与对策。报告指出,数字经济虽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充分显示出改变传统经济发展规律、模式、组织形态的力量,不仅影响各国经济发展走势,而且有可能重塑各国竞争优势,加速全球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创新生产要素、产业发展数字化,降低协调成本、产业发展融合化,调整生产组织、产业龙头平台化,变革发展理念、产业发展绿色化。同时,企业发展也体现出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架构重设、数据价值凸显、业务流程优化等变化。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较慢、数字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基础;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缩小大中小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数字化发展差距;适当放松行业准入管制,完善市场规制,强化环境监督,促进产业融合化、规范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以城市群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发展数字化产业集群。
论坛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经济管理》杂志社、《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