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会议
2022-01-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1月24日总第592期 作者:王晓霞 等
分享到:

  原题:心系“国之大者”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会议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王晓霞 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谢伏瞻院长在我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令人鼓舞,为做好2022年我院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了重要指引,对推动我院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推动党的建设与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深度融合。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对我院2021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总结。过去一年,我院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愈益巩固,“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这些成绩表明,院党组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党的建设与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统筹谋划、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有力推动了我院政治机关、模范机关建设,始终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推动党的建设与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度融合。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对我院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予以肯定。过去一年,院党组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我院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举措有力推进,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院属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科研、推动工作,更加有力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这些成绩表明,党史学习教育提高了我院党的建设质量,为新时代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完善各类学习平台,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继续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努力以学习教育扎实成效推动我院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高质量党的建设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强调,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2022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聚焦这条主线来谋划和部署。这也明确了2022年我院党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升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将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好各类学习培训。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我院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相关组织筹备工作,努力以坚强党性、扎实作风、严明纪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围绕重大课题开展重点研究

  ◇张志强 哲学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将党的二十大预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整体结构、理论表达”等14项重大课题。这对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哲学研究所将认真贯彻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对照这些重点任务安排2022年工作。

  谢伏瞻院长在2021年院暑期专题研讨班期间曾参加文哲学部的讨论。在讨论会上,谢伏瞻院长指出,最近几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央交办任务中,与基础理论有关的任务日益增多。哲学研究所在近年工作中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我想,这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当前,大国之间经济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两种制度道路之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也日益凸显。政治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思想文化之间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迫切需要哲学对一些根本性问题作出回答。这是我们哲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话题,都与哲学研究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哲学研究所研究力量,激活本所研究人员的潜能,下大力气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围绕这些重大话题给出一些深入的解答和研究。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的很多研究,就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做出的突破性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更深入地从哲学层面理解今天发生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文化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哲学研究所主要聚焦以下几大方向组织研究。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聚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阐释。二是中华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尝试把中国哲学看成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哲学表达,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哲学史,目的是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并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我们希望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会通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谢伏瞻院长关于人才工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我院人才工作取得的新进展、获得的新成就,令人备受鼓舞。哲学研究所近年来在院党组和人事教育局的关心下,每年都能引进多名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充实了各学科的发展梯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所面貌。目前,我所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已经接近全所在职人员的一半。青年学者的加入增添了哲学研究所的活力,也给研究所提出了如何帮助青年学者全面、快速成长的问题。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一系列新举措,从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上为我所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这充分说明院党组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办院规律的深刻认识,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展现新作为 实现新突破

  ◇李国强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谢伏瞻院长在我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主线清晰。报告提出,要“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行动指南。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总结了中国历史研究院2021年取得的成就,并对中国历史研究院2022年工作提出了清晰的目标任务,如持续提升中国历史研究院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的作用,全面推进《(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加强考古发现成果的研究阐释等。我们将按照谢伏瞻院长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我感受到,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历史研究院与院内各个研究所的联系、协调越来越顺畅,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很大进步,但还是有很多改进的空间,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的地方。

  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很多项目都是围绕着党的二十大来做的预研项目,以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开展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牵头、院内各个研究所支持。未来,希望各个研究所继续支持,留出空间、人力完成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项目,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个研究所年度规划中。尤其2022年围绕党的二十大的项目很多,要求更严、标准更高、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希望各研究所共同努力完成,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022年院工作报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人才工作置于突出地位。谢伏瞻院长指出“人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充分体现出院党组对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的意志决心,令人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明确提出“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的要求。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三年来,在整合人才资源上发力,在优化人才工作机制上探索,人才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但相比于党中央的期望、院党组的要求以及新时代中国史学建设的实际,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人才工作亟待强化和提升。谢伏瞻院长的报告为做好中国历史研究院人才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我们有信心在院党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走出新时代中国史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路子。

  中国历史研究院有着独特之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部门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依据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特点制定管理政策和考核标准。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李雪松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代表院党组所作的工作报告,对2021年的工作总结实事求是,对2022年的工作部署扎实有力,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2021年,我院工作方向精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一是方向精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有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庆祝建党百年活动精彩纷呈。二是措施得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包括巩固学科调整成果;修订创新工程科研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立14项院重大课题,集中精锐力量联合攻关,强化智库研究的战略性、储备性、前瞻性;设立192项智库基础研究项目等。三是成效显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实现新突破,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管理服务保障实现新作为。

  报告对2022年我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决策咨询的水平,系统思考,总体推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

  加强“三大体系”建设,需开展“三大体系”建设系统评价,总结成功经验,识别短板弱项,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改进提升。一要在巩固学科调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加强对相近学科的整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二要着力推动学术理论体系创新,将党的二十大预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拿出更多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做好理论准备。三要继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展起来,并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要继续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在经济研究方面,要聚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制造业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储备性、前瞻性研究,做出更多可操作的高水平智库研究成果。

  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要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家大师。要根据“三大体系”建设需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重视各类人才协同发展,按照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的原则,实现各类人才均衡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培育更多德才兼备、可堪重用的人才;要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编制岗位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提质增效

  ◇胡正荣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从九个方面对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并从四个方面对2022年工作作了部署。听完报告,我倍感振奋,有几个强烈的感受。一是报告政治站位高,心系“国之大者”,提出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二是报告思路清晰,指出我院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丰硕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成绩突出。三是报告求真务实,指出我院在过去一年里做了事情,做成了事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着实让人对过往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做事需要人才,此次会议还专门就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作了规划,为确保我院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思路,提出了“三项改革”“四项计划”和“五项机制”。

  2021年,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论在重大项目成果、要报报送,还是在论文发表、学术活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看,社会网络化与媒介化已然成为现实,基于网络社会逻辑的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已经成为显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新闻学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主要学科之一。这就将这个学科提升到了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程度上。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需要心系“国之大者”,当仁不让地将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作为己任,从“三个面向”和“四个化”上带头并引领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提质增效。

  首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提质增效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科重大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实践重大问题”,这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其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四个化”落地落实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提质增效。

  第一,学科结构要优化。要进一步优化我所学科方向布局,进一步凝练我所学科优势与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据上述“三个面向”,重新规划、设计、调配和整合学科结构。重点放在学科重大基础与前沿研究、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现实问题上,重构组织结构,重组研究资源,重建问题导向、产出导向的业务流程与机制。

  第二,人才队伍要活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融合体系和复杂社会,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也是系统、融合和复杂的。因此,过于个体、碎片化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急需人才梯队的形成,特别要抓紧年轻学者的培养、历练与成长;急需研究团队的打造,特别是多学科研究力量汇聚的研究团队。

  第三,产出能力要强化。要紧扣上述“三个面向”,大力提高学术产出,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产力。一是加大重要和重大成果的产出,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二是加快学术平台建设,聚合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与交流,推动新闻传播学成果转化。三是打造新闻传播学“国家队”学术品牌。

  第四,社会贡献要深化。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因应用需求而产生的应用学科。作为“国家队”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中。推进新闻传播学学科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该学科对新时代相关事业进步的理论引领作用。

  推动科研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倪峰 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2021年是我们党百年华诞,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院各项工作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对过去一年全院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2022年的工作进行了重点规划。工作总结政治站位高、内容实、分析透彻,从九个方面展现了全院广大职工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科研与党建双翼驱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迈上新台阶的新气象。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在全院干事创新的浓厚氛围中,美国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所党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科研人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使命担当意识大幅增强。2021年,美国研究所共完成成果193项,专著和重要期刊成果显著增加。累计报送要报252篇,其中197篇被采用;同比2020年,报送数量增加125%,被采用数量增加87%。申报涉美课题51项,举办43场学术报告会。所属期刊《美国研究》荣获我院“优秀学术期刊奖”,期刊《当代美国评论》获2020年度学术期刊关注度指数排名第一,《美国研究报告(2020)》(亦称“美国蓝皮书”)总报告荣获“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多名美国研究所科研人员参与中央部委重要活动,获得各种表扬6人次。尽管美国研究所在2021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党和国家以及院党组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指出的我院工作的不足,在美国研究所都存在。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全面规划了我院2022年工作,主线非常明确,那就是“心系‘国之大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美国研究所要以谢伏瞻院长提出的我院国际问题研究“六个聚焦”为抓手,积极抓好工作的落实和部署。一是精确识别和深入分析中美博弈关键领域,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言献策。二是在巩固学科调整成果的基础上,以院里交办的重大课题为契机,加快美国研究所各学科融合发展。三是以院人才工作会议为契机,落实院里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以青年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适合各类人才蓬勃成长、各类成果竞相涌现的软硬件环境。四是拓宽对外联系渠道,创新对外发声渠道,以与相关部门融媒体共建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总之,美国研究所将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推动党建与科研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本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多措并举做好边疆研究

  ◇邢广程  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听了谢伏瞻院长的报告,我感到很振奋。2021年,我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都获得了大丰收,我院整体作为国家级智库排名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也说明我院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迈上了新台阶。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还用较长篇幅谈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我认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在整合全国的历史研究资源、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现出很强的学术影响力。

  在院党组的指引下,我所着力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是注重我国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度融合。我所是以研究中国边疆历史起家的,对中国古代疆域史、近代中国边疆和边界史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所近年来加强对中国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相继出版了《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研究》《“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研究》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二是着力推进中国边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我所着力推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交办的“清代国家统一史”项目,推动边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我所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边疆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为中央边疆治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边疆学属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从学科成熟度上看,中国边疆学是一个正在成长着的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着巨大的学术潜力。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所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方面,有几点认识和思考。

  第一,边疆研究要心系“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大局。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指出,要有理有利有节批驳美西方在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涉疫、人权等问题上对我国的攻击抹黑。这是对我所下达的学术任务、布置的学术功课。我所在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舆论斗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涉港和涉台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研究力量,需要抓紧时间引进人才,组建研究队伍。第二,进一步夯实中国边疆学的历史理论基础,防止以边疆现实问题研究取代或弱化边疆历史研究。2022年我所将进一步打磨“清代国家统一史”项目,年内推出学术著作。同时,还要启动沿边沿海对外开放史研究。按照我所“十四五”规划要求,与其他沿边沿海相关研究机构通力合作,使之成为融合发展视域下的精品力作。第三,坚持边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发展。一方面,要防止以应用对策研究取代或弱化边疆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在扎实的边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高应用对策研究水平,寻找两者融合发展的契合点。第四,加强对中国边疆问题的统筹研究。如加强我国“陆海统筹”问题研究,加强对维护国家主权、边疆安全和发展之间关系的统筹研究,加强我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区域之间合作的统筹研究等。第五,进一步推动中国边疆学学科融合发展。将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综合统筹,对边疆问题进行融通性研究。第六,加强研究所建设与智库建设的融合发展。继续提升新疆智库的学术水平,加强对海疆智库的管理力度,使这两个智库建设与研究所建设融合发展。

  我所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院党组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要努力提升各项能力,铆足劲,出人才,出成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供给能力。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推进学术体系建设

  ◇张伯江 语言研究所所长

  2019年,谢伏瞻院长在我院所局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作了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报告。报告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是“三大体系”建设的破题之作。同样是在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学科调整,为学科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谢伏瞻院长指出,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其中,学术体系建设其实是最有难度的,目前到了破题攻坚阶段。这几年,我们的各个学科建设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学术体系建设还不太明晰。希望院里能够根据各个不同性质学科的学术体系现有发展水平,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学术性的跨学科交流和研讨,让相邻学科以及差异较大的学科之间展开对话,了解彼此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谢伏瞻院长所说,学术体系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基本的理论和思想,一是研究方法。这两者缺一不可,且彼此完美呼应。我院人文基础学科都有很长的历史,但各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学科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有些学科还存在理论学说多变、研究方法与理论脱节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基础学科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本质性的问题。这需要遵从学术规律,遵从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分步骤做出落在实处的顶层设计。

  谢伏瞻院长在此次院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中谈到了2022年的工作。可以说,院党组对“三大体系”建设面临的现状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比如,2022年工作要点中关于深入推动“三大体系”建设部分提到,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基本体系和学术发展史的研究,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有分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位的话,我们的学术体系建设就会扎扎实实往前踏进一步。以学科基础理论、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基本体系和学术发展史来描述学术体系建设,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报告提出,要深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推进中国文明史研究,深度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这句话也是很有深意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在西方学术评价意义上建立起几个学科的逻辑化学术体系,而是要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的道路。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怎样在现代学术的观照下,与现代前沿学术思想相融合,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推进我们的学术发展,让每一个学术成果既能经得住现代学术标准的考量,又能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可能是我们将来要长期面临的一个任务。

  以丰硕研究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

  ◇杜志雄 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

  在2022年院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对2021年全院工作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对2022年全院主要工作进行了部署。谢伏瞻院长对2021年全院工作成就的梳理,实事求是、具体翔实,令人振奋;对全院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鞭辟入里,发人深思;对2022年全院工作部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这份报告对全院同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聚精会神地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以更加优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既是行动指南,也是动员令。

  与全院工作一样,农发所2021年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农发所人以“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态度,在开局之年组织全所精锐骨干力量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的成果《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受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好评。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严格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克服疫情影响,深入“三农”工作第一线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一大批反映“三农”动态情况以及基于对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的对策建议等智库成果。得益于本所几代学人的反贫困研究成果及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贡献,2021年农发所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

  2022年,农发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院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做好中央及各部门交办的任务。心系“国之大者”,认真组织好《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2)——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研究和出版工作;深入贯彻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工程为载体和平台,以聚焦当前、着眼长远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为研究重点,深入开展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及耕地等保障研究、防止脱贫人口规模化返贫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研究、农民增收和就业保障机制完善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机制及完善研究、基层财政债务风险与低收入家庭生计安全问题研究、国际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波动以及美国中期选举对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影响研究、稳增长背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防风险研究等;继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客观标准发现和选拔好人才,以有为措施培育和运用好人才。以党建、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张翼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新春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召开。谢伏瞻院长号召大家牢牢把握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线,深入钻研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姜辉副院长号召全院同志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创新工程制度体系,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团结带领全院同志敢于担当、积极进取,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我院还大力推进“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全面改善科研人员住房条件,优化办公环境质量,提升食堂服务品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规律,大力推动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构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新格局,从而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在繁荣发展的2021年,全院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为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社科人应有的贡献。

  谢伏瞻院长2021年的新春讲话,主要破解了“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两个命题。2022年新春讲话,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个问题的深刻解答,高度概括新发展阶段中国新实践,全面部署了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工作。

  我们要按照谢伏瞻院长的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研究。要以当前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为抓手,形成科研生产力,勇挑重担、率先作为,立现代化之时代潮头,发现代化之思想先声,开现代化之稳定先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已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创造了条件。我们社科人当以时代之担当,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坚守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构筑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做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

  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我们还需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稳妥推进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时不我待之精神,全面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系统提升科研质量,解放科研生产力,发展科研生产力,建构新生科研力量的吸纳渠道,形成出专家、出领军人才、出大师的科研环境,在科研竞争中力戒平庸与固化不前,在常葆青春中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步伐。

  总之,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为我们顶层设计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全院同志只有团结一心、不断改革,才能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对高质量成果的激发,释放思想引领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努力做中非人文交流的引领者

  ◇李新烽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立意高远、实事求是、目标明确、文风朴实,是一份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站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高起点上,总结了我院2021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效新成就,部署了我院2022年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结合中国非洲研究院(以下简称“非洲院”)和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工作,我再三学习、深入思考,深受鼓舞、信心倍增、方向更明,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更加沉甸甸。

  报告中有一段专门讲述非洲院建设取得的新进展,这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非洲院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院党组坚强领导的结果。谢伏瞻院长多次指示非洲院要创新方式方法,开拓办院思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真正发挥非洲院引领中非人文交流的作用。非洲院的主要活动和研究项目,如举办“携手促进中非文明互鉴——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两周年国际研讨会”、设立“习近平与非洲研究”项目,进一步举办“中国讲坛”“非洲讲坛”和“大使讲坛”等,都是在谢伏瞻院长指示和支持下进行的。

  办好非洲院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院党组交给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新的一年,我们要加倍努力,不负重托,充分发挥非洲院在中非人文交流中的促进引领作用,使非洲院成为加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纽带、促进中非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践行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具体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继续深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非洲院建院三周年之际,我们将举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三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2022年,我们还将全力推动“习近平与非洲研究”项目。

  其次,推动创新工程升级,提高学科建设水平。2021年底,我们将全所创新工程项目统一结项。2022年,我们将全面规划和实施新一轮创新工程项目,突出做强所里的三大优势学科——政治、经济、国际关系,重点加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为此,我们整合所里资源,设立了四个创新项目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努力推动三大优势学科平衡发展、同步推进、共同提高,集中力量进行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鼓励各项目组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再次,主动设置议题议程,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我们要继续办好“三大讲坛”“非洲留学生论坛”“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和“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系列学术活动,主动设置议题,提前规划议程,突出学术特点,提高讲好中国故事、非洲故事和中非友好故事的能力。我们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非文明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等议题,主动开展高端“学术外交”,不断提升非洲院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在充分发挥全所各年龄段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根据本所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强化创新项目组的人才培养功能,发挥好资深专家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作用。二是全力打造优秀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在培养人才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在重大研究、课题立项、人才选拔、科教融合、编研结合方面,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四是加强对研究室主任的管理,更好发挥研究室主任在人才培养中的学科带头人作用。五是在院里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大胆进行绩效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环境。

  国史研究编纂为“国之大者”担当作为

  ◇宋月红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主题鲜明、立意深远,通篇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一步凝聚到“国之大者”上来,激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安身立命的基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社会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进行了大学习大教育,以修史治史加强理论建设、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国史研究编纂与党史研究一起,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教材,也有力推动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实践表明,国史研究编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须不断深入和创新发展。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史研究编纂,与党史党建研究紧密联系,与中国历史研究文脉一体,与世界历史研究交流互鉴,在认识党情国情世情、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中具有重要学科地位、作用和意义。推进国史研究编纂,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有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更加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有利于修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必修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利于以史为鉴,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广泛而深厚的历史依据、历史智慧和学理支撑。

  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运用大历史观,深入推进国史研究编纂。要在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党关于历史科学、党史新中国史的科学论述,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决议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特别是其深刻蕴含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增强为“国之大者”、为人民做学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修史、资政、育人、护国,更加自觉地将正确党史观具体运用到国史研究编纂中来,从政治上、思想上和学理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史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用国史正史充分记述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非凡历程,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和实践伟力,深刻揭示“两个确立”的历史选择、人民选择和决定性意义。

  聚焦时代主题,把国史研究编纂工作的重心放到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去思考、谋划和推动。要以国家和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国史研究编纂的问题意识和认识领域,以学理和智库研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涉疫、人权等舆论斗争,需要在国史研究编纂中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战略性、储备性、前瞻性智库研究,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些重大舆情和问题上敢于并善于运用国史研究编纂发声亮剑。

  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整体推动国史研究编纂“三大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国史学科定位,发展和创新国史研究编纂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国史研究编纂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根据学科优势与特点,巩固基础学科、发展重点学科、扶持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完善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国史的大众化宣传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推动国史的国际化传播,不断提升国史研究编纂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面向“两个大局”,立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