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第六届中国和伊朗文化对话会在京召开
2021-09-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9月24日总第577期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  通讯员高天宜)9月14—15日,第六届中国和伊朗文化对话会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伊朗两大文明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王灵桂,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主席艾布扎里·伊布拉希米·图坎曼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王灵桂表示,今年是中伊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各领域互利合作稳步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进中伊友好,双方应从历史交往中汲取丰富养分,为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发展打下深厚根基;在务实合作中锚定正确方向,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团结互助中创造有利环境,继续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王灵桂指出,中国和伊朗作为两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伊建交50周年之际举办以文明对话和交流为主题的会议,意义十分重大。期待与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深入总结中伊文明中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共同特征,促进两大文明交流互鉴,树立持久合作坚定信心,为推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成果,提供智力支持。

  图坎曼指出,伊朗文化是包容、和平、友好的文化。中国和伊朗在文化领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双方开展文化对话有助于沟通交流思想、促进友好关系。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交流重镇。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许多民族文化通过商贸往来的方式进入伊朗,伊朗人民由此得以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自身文明作为珍贵礼物进行回馈。

  在为期两天的对话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中伊在文化上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中伊文化的主旋律。

  伊朗哲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吴拉姆里萨·阿尔瓦尼表示,中国与伊朗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有着紧密联系,有着相似的世界观;从历史上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宗教、文化、语言的传播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认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奉行的语言文字宽容政策体现出波斯文化多元包容的特点,楔形文字在当时西亚地区广泛使用以及阿拉米语字母文字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促进了古代西亚、南亚、中亚文化的交流互鉴。

  伊朗前驻华大使贾瓦德·曼苏里谈到,伊中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友好合作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带来的有利环境,应着眼于在未来国际交流中拓展合作,将两国的和平呼声传播到世界各地。

  德黑兰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德黑兰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哈米德·瓦法伊认为,多元化是伊中两国自古以来对外政策的核心,当今伊中双方加强合作的关键在于直接对话和交流。他建议成立文化工作小组,不断挖掘伊中两大文明中的多元和包容元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毕健康表示,考察两国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中伊在绘画技术方面彼此学习借鉴并互相影响。历史上的中国绘画对伊朗细密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伊朗萨珊时期的文化艺术也由此传入中国,成为中伊文明互鉴的范例。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联合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两国智库、高校等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议开幕式由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艾布哈桑·哈利吉·穆凡里德主持。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