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苏国勋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
2021-04-02 作者:刘洋 何莹
分享到:

  2021年3月27日上午,“苏国勋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举办。苏国勋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弟子、后学等30余人共聚一堂,缅怀先生的治学与为人,表达各自的哀思。

  追思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主持会议

  追思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在简要介绍了苏国勋先生的生平,陈光金所长高度肯定了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学研究所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法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李培林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研究员回忆了他与苏先生的两次彻夜长谈,一次是在编写《社会学概论》之时,与先生讨论写作框架、确定研究的特色,在学界尚存在分歧的基本问题上深入讨论,这种思想上的讨论无疑是一种享受;另一次是在香港讲课,涉及到了当代思想的多种潮流,苏先生对不少似是而非的问题能够拨云见日,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先生的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以理论追求为乐,虽然著述不多,但都是精华,是先生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观点的凝练。时移世易,社会学研究所缺少了先生,就少了那一份激情。

  北京大学教授杜小真发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杜小真教授为大家展现了既“寻常”又不寻常的苏国勋先生。杜先生与苏先生相识于不寻常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成员推进西方学术文化书籍的译介与传播。因苏先生年纪较长,朋友多亲切地称他“老苏”。老苏对人的理解和关怀常常流露出温暖和感动,在他自己看来是寻常之事,但在那个年代却显得那么不寻常。在评价个别人的著作和文章时,老苏常常会说“我们与别人的不同,在于我们的文字中有我们自己”,这看似寻常的言语,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那么不寻常。老苏不寻常的寻常,是经过哲学反思所展现出的高贵的精神状态,正如加缪极力赞扬的韦伊所追求的“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不是高居众人之上自称老大,而是像韦伊所说的出自善和爱的根本出发点。真正伟大是从心灵中最小的善根逐渐变大的向善的运动,像那灵魂深处的颗粒。老苏看似谦卑的渺小,正是加缪和韦伊颠覆传统所推崇的伟大。

  清华大学教授王路发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王路教授曾为苏国勋先生研究生期间的同学和哲学所的同事,二人相知甚深。他从道德和文章两个方面,讲述了他所认识的“老苏”。他指出,老苏最初接到来社会学所的通知之时有所犹豫,因为是外语学科背景,并非科班出身,进入专业领域会有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他光鲜的理论光环之下,其实是不断学习、付出了巨大努力的成果。王路教授尤其向在座的年轻学者指出,老苏对学术极为坚持,对社会学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的时代,老苏对于如何开辟理论研究呕心沥血;同时他坚守做学问的底线,将之视为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在日常的相处中,老苏为人正派、“好玩”,对人诚恳,并列举了他们读书期间的许多趣事,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学术前辈面对困顿的努力与激情跃然而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崇麟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崇麟研究员回忆了与苏国勋先生共事时的一些交往。他指出老苏当年退休之后去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因为他待不住,一肚子的学问讲出来才会舒服。在生活中,他待人真诚,是个性情中人;但是遇到学术上的争论,他则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观点。沈老师指出,苏国勋先生主编的《国外社会学》期刊,对于当时国内社会学理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学界的人才培养、学术积累居功至伟。

  清华大学教授沈原发言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曾与苏国勋先生同为理论研究室的同事,彼此亲近,称他为“苏哥”。他指出,先生在做韦伯思想之前,曾考虑做集体行动,这是出于对经验的关照,因此,他不只关注理论研究,也注重经验研究。在理论研究有所欠缺的年代,老苏的到来对理论研究的发展贡献巨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苏做事非常认真,待人非常诚恳,是名副其实的“大哥”,留下诸多如“身体愉快,心情健康”的金句,每每想起,老苏的风趣与率真便现于眼前。最后,沈教授以“为人方正、做事认真、待友真诚”全面概括了老苏的治学与为人。

  清华大学教授郭于华发言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在社会学所工作期间,就视苏国勋先生为学术前辈、老师、兄长。她认为苏先生在学术和为人方面,都很纯粹。他虽然是做理论出身,但并不脱离现实;思路清晰,致力于要把理论中含混的东西厘清。他对于后辈也很提携,虽然后来离开社会学所之后接触变少,但先生的形象一直在她脑海里,归结起来为“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和灵魂的纯粹”,而这正是今天学术界所需要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研究员谈到了苏国勋先生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渊源。苏老师曾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有学术争鸣和交流,令人感佩他的学术素养。平时与他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总是不乏真知灼见。苏老师去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邀请杨老师前去帮助建设心理系,就这样她与苏老师成了邻居,每天下午3点都能看到有学生来苏老师家讨论问题。可以说,苏老师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也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谢立中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指出,苏老师主编的《国外社会学》有口皆碑,人尽皆知,是早期中国社会学理论重要读物,为社会学理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专著《理性化及其限制》,作为一本系统研究韦伯的著作,在中国学界至今无人超越,因为苏老师写出了80年代中国学者阅读韦伯之时的切身感受。他指出,读书期间因为自己的时间问题与苏老师交往较少,工作以后交往反而多了起来,并在交流中以及自己研究的体会中,对苏老师的研究有了更多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折晓叶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折晓叶研究员指出,老苏为人真诚、宽厚,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当时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对待学问的认真和追求,可惜老苏走的太早,这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遗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旅平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理论研究室前任室主任张旅平研究员作为苏老师同部门的同事发言,他讲到“理论室”成立之初,缺乏理论研究,而带着理论前来的老苏使得理论研究室焕然一新。老苏认为做学问的根基在于读经典,而读经典则是从翻译开始,因此他创办了《国外社会学》。理论室的每个人都承担编辑的任务,他自己更是对此有着非常严格要求,强调学术上不能有硬伤。对于杂志的创办,他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的学术理想是通过杂志的创办,能够形成学派,不是他自己的学派,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学派。作为亲密接触的同事,他对苏老师选择韦伯作为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做了介绍,同时指出,苏老师不是书斋学者,他时刻关注着时政和现世。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赵岩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赵岩副教授,对苏老师在哈工程大学的教学和工作的情况做了汇报。他指出,2011年70岁高龄的苏老师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在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搭建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师生与社会学界的交流平台,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的《社会学理论》慕课吸引了众多关注,反响强烈。苏老师每年都坚持指导学生,与后学密切交流,每每忆及夏日与苏老师讨论学术与生活,伴着师母的蒲扇、撑起的小桌、围着转的小狗糖糖,感慨良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立玮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理论研究室主任赵立玮研究员作为苏老师的学生代表发言,讲述了他眼中“老师”的形象。因为入门较晚,所以老师呈现给他的是晚年慈祥的形象;因在北京的缘故,与老师交流非常密切,可以说是亲如父子。基于这样的情感,每当想到苏老师临走之时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距离80岁生日仅差3天,心中都万分悲痛。谈到苏老师的学术成就时,他认为《国外社会学》对于社会学理论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社会学界的社会理论人才多数都与苏老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生关系;苏老师个人对于韦伯的研究也注定是中国社会学界不可磨灭的理论成果。因此他的离去,是社会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他指出,苏老师的《理性化及其限制》是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进行的,即使是这样,他对于韦伯的理解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苏老师后期的研究,基本上是转向了韦伯的中国研究,探讨的是中国文明的问题,这一转向是注入了他非常深刻的思考。或许,缅怀老师最好的方式是追随他的学术理想,也会在后续进行一些其他活动,以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

  由于追思会时间限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樊平研究员发来书面发言稿表达对于苏国勋离世的哀思。樊平研究员也曾在理论研究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参与过《国外社会学》的编辑工作,对于于苏老师在学问上的严谨深有体会。他指出,在总结苏老师的贡献时,需要大的分类,重要的方面不宜缺位和遗漏;另外,在事业中找先生的位置,而不是,在先生的位置上找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沈红研究员追忆了苏老师和社会学的求真时代,她的石门坎研究曾受益于苏老师指导,深知他对经验研究的重视,体会他引导沉浸于田野的学生理论思考的过程。去掉光环,苏老师的人格独立与灵魂纯粹对于今天学术界非常珍贵,共同缅怀一份不寻常的持守。

  参与此次追思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婴婴研究员、吴小英研究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童根兴,以及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社会理论研究室何蓉、陈涛、李荣荣、何莹、科研处副处长傅学军、办公室吕红新、魏晓雷、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周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博士研究生等参加了追思会,共同表达了对苏国勋先生逝世的哀悼之情。“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嘉言懿行将不断感召着学人。

  (刘洋 何莹)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