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向夏森同志学习
2021-04-0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4月2日总第553期 作者:崔静等
分享到: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做出了《关于向夏森同志学习的决定》。连日来,夏森同志的事迹在全院青年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在3月26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夏森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8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代表分别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夏森同志先进事迹的体会。

  光辉的楷模 伟大的榜样

  崔静(直属机关党委)

  三年前,夏森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低调的她,不接受媒体采访,只是默默地坚持为老区的孩子们捐资助学。2021年2月,她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作为我院扶贫办干部,我受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院扶贫办主任王晓霞委派,在院工会副主席、院扶贫办副主任黄春生的带领下,承担陪护夏森同志出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任务。2月25日上午,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推着坐在轮椅上同样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夏奶奶,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停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为她佩挂奖章。那一刻,我听到奶奶说“我要站起来”。为了安全考虑,我上前扶着奶奶,只见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俯身,微笑着轻抚她的肩头,轻声说“您不用起来了”,并将鲜红的荣誉证书送到她手中。那一刻,感动的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在推着奶奶走回主席台就座的路上,我想到了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那么瘦弱却执着的身影,那样蹒跚却坚定的脚步,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老人如此厚重的力量,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点亮上学的梦想?

  对党和祖国的无比热爱

  1938年,夏奶奶14岁。正值花季的她,在父亲和叔叔的影响下,怀着“不让国家再受欺负、不让穷人再受苦”的朴素愿望,来到了延安。在陪同夏森奶奶的三天时间里,我总是听她兴致勃勃地讲起那些在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工作的日子。据奶奶回忆,她喜欢枪,而且枪法极准,虽为女儿身,却巾帼不让须眉。如果不是当时所在的队伍不允许女同志上前线,她一定能亲手消灭几个鬼子。亲身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夏奶奶,是我们年轻人心中伟大的英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从奶奶讲的故事中,我们更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开始前,会场工作人员考虑到奶奶年事已高,为了确保安全,特地交代我们,夏森同志在大会上可以全程坐轮椅,奏唱国歌、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时可以不起立。我们在会前也嘱咐奶奶,她笑答:“现在我记住了,到时可能还会站起来!”2月25日上午,当大会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奏唱国歌时,她扶着扶手、颤颤巍巍但却无比坚定地从轮椅上站起来,眼含热泪地唱着国歌。从懵懂少女进步为革命青年,从学生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亲身经历了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贫穷走向强盛,她心中充满着对党、对祖国的无比挚爱。

  对贫困学子的殷殷深情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多年的夏奶奶深知“家贫子读书”的道理。15年来,她倾其所有、毫无保留,累计捐出一点一滴攒下的202.3万元积蓄,资助了182名学生就学。2006年4月,捐资2万元;2008年4月,捐资2万元;2008年,又拿出20万元;2013年下半年,捐资100万元;2016年9月,捐资6.3万元;2017年8月,捐资2万元……与夏奶奶有关的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奉献精神,印刻着“教育改变贫穷”的坚定信念。一份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的执着信念,就这样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奶奶年事已高,并不明白彩排的含义,以为前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彩排完就顺利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可以回家了。我轻轻地在她耳边说:“奶奶,明天我们还要来,要上电视,那些您资助过的孩子们能在电视机前看到您,看到他们想念的夏奶奶!”听到这句话,奶奶这才开心地笑了。她身边有一个蓝色的本子,是她的“珍宝”,里面记录着每一个她资助的孩子的详细信息和给她的来信。她时常拿出来,如数家珍地介绍里面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资助的孩子中有父母双亡的孤儿、有父母患重病的贫困家庭孩子。夏奶奶的助学金不但帮他们实现了大学梦,更为孩子们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播爱的种子。这种大爱无疆、心系学子的高贵品格展现出的,正是一位有83年党龄的老党员深厚的人民情怀。

  对艰苦朴素的毕生践行

  表彰大会前夕,会务组的同志让我们转告夏奶奶上台领奖的时候穿得正式一点。奶奶特意挑选了两件衣服并把照片发给我。我从两件都很朴素的衣服中挑选了相对较好的灰色毛衣,并与汝信同志沟通是否需要再买一件新的。两人都说:“没事,就穿这件吧,挺好的。”这件毛衣就是15年前她到丹凤考察时穿的那一件。我先后几次见到奶奶,她都是穿着这件衣服,还戴着起了很多毛球的手套和帽子。表彰大会后,奶奶婉谢了上万元的奖金,并表示还要继续给孩子们捐资助学。

  奶奶还有一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那就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她非常和善,在入住国二招宾馆,为表彰大会作准备的几天时间里,她主动和每一位服务人员合影,并频频表示感谢。奶奶年近百岁,依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她也有可爱的一面,每当提起汝信同志的时候,她总笑着说:“他曾是我下级呢,我们有很多想法一致,能谈得来,尤其是在政治上谈得来。”两位老人怀着同样的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今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是千千万万像夏森奶奶这样的共产党员以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战天斗地的英雄豪情、一心为民的革命胸怀和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谱写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作为新一代的社科青年,我将以夏森奶奶为榜样,传承革命传统、赓续精神血脉,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三大体系”贡献青春力量,以吾辈之芳华,再写民族之振兴!

  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使命

  石蕾(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每当回顾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革命斗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党的历史汇集了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成长、奋斗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也依靠每一名共产党员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我院离休干部夏森就是我们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夏森14岁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2013年,我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参与了《夏森爱心基金管理条例》制定工作,见证了夏老对贫困学子的慈母大爱。每次看望夏森和汝信两位老同志,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两位老人深知青年一代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意义,希望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把对贫困学子的捐助看得最重。2019年7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夏森、汝信夫妇曾向院党组报告学习体会:自觉为党做的工作太少,百年后将全部财产捐作党费,遗体捐献为医学研究所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夏森、汝信夫妇又捐款1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两位党龄合计超过150年的老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来之于民,归之于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截至2020年底,我院共有离退休人员3505人。青年党员和离退休干部工作者应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听身边的老党员、老学者讲初心使命、讲学风、讲作风、讲传统,向老同志学习,找自身差距,努力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学习目标。

  随着我院老同志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的工作更要紧密结合老同志特点,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导向、价值取向,把讲政治的要求贯彻到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二,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我院“银发人才”的政治优势、学术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第三,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老同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工作方向,结合“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我院老同志幸福生活增添助力;第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实干中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百年风华 初心弥坚

  潘娜(当代中国研究所)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同志展现了朴实无华而又赤诚炙热的党员初心,是我们青年党员的榜样。

  身体力行,坚守党员初心。夏森同志青少年时期在延安学习成长,很早就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从此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并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夏森同志的人生经历为生动教材学习党史,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历史观。重视学习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脉相承并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史学习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的前提。二是继承发展我们党百年奋斗实践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这既是每一位党员锐意进取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夏森同志先后投身革命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脱贫攻坚事业,尤其她离休后身体力行回馈革命老区,为当地贫困学子捐资助学,这为我们青年党员的精神成长作出了示范。

  大义大爱,挥展巾帼风采。夏森同志是党员楷模,更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我们党始终支持女性的自我解放和发展进步,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旨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妇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获得了历史性解放,社会地位得到彻底扭转。中国男女平等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作为世界妇女人口大国,女性占比超过四成,中国妇女在各行各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妇女真正顶起“半边天”。夏森同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让我们看到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性的清晰画像,是女性党员学习的榜样。

  见贤思齐,做夏森式党员。夏森同志曾说:“革命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她济贫救困的全部出发点,都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我们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向楷模看齐,不断汲取奋进力量,踏踏实实把学术研究工作做好,在此基础上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我所在的当代中国研究所,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从事新中国史研究、编纂和出版的专门机构。作为当代所的一员,我将继承前辈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钻劲和韧劲,矢志不移努力研究新中国史,不辱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神圣使命。

  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

  周丹(哲学研究所)

  夏森同志吃穿用度皆遵循“够用”原则,但对捐资助学却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她把困难留给自己,只为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是什么使夏森同志如此可爱可敬?我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颗赤子之心。

  夏森同志出生在旧中国,14岁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汝信同志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见证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跟党走,是两位老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夏森同志一生艰苦朴素,曾在革命根据地待过多年,对吃不饱、穿不暖感触很深,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她和汝信同志累计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200多万元,资助18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在谈及多年来的无私捐助时,夏森同志说:“革命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这朴实的语言、朴素的情感,最为真挚,最令人感动。

  对于资助学生的标准,夏森同志说:“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一本也好,专科也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思想道德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们必须爱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好党的历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夏森同志是我们的楷模。作为一名社科青年,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我将向夏森同志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专长、奋发有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楷模 践行初心

  俞武松(中国历史研究院)

  开展形式多样的先进模范事迹教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夏森同志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心中的榜样,我们学习的楷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扛在肩膀上、写在旗帜上。夏森同志14岁投身革命,15岁入党,离休后长期关注贫困老区的教育事业。多年来,她累计捐出200余万元,改善了陕西省丹凤县和江西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和爱人汝信同志的生活却十分节俭。他们二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夏森同志把自己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融入对贫困学子的扶助之中。她说,对于资助的学生,重点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必须爱自己的祖国。在夏森同志的激励和感召下,受助学子不断坚定报国之志。有受助孩子在写给夏奶奶的信中表示:“我们会把您的关爱化为一生前行的动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习党史要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楷模要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因为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作为万千社科人中的平凡一员,我将认真学习夏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修养

  杨穗(农村发展研究所)

  从夏森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品格,感受到了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仰和担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习夏森同志先进事迹,就要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在党的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青年党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历史和经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把大国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给国际社会,让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此背景下,全党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从学习身边的榜样做起,把党史学习教育同科研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从讲政治的高度一体推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增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能力素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作为从事贫困与福祉研究的青年学者,我们亲眼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这项伟大事业中,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作为,也大有可为。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立足实际做好乡村振兴决策咨询;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在学习身边榜样过程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不断锤炼党性修养。

  学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学习身边榜样为抓手,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工作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时代风骨感召青年

  向芬(新闻传播研究所)

  夏森同志参加革命正逢抗日战争时期。那一代青年人面临着大敌当前、国难日深的危局。她于1938年奔赴心之所向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锻造了革命者的坚韧意志。如今,98岁高龄的她,仍然能够穿越岁月的时光,向我们传达出蓬勃的青春朝气和生命向上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夏森同志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教育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等单位工作,1982年离休。她曾于2011年和2014年,分别荣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共产党员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从夏森同志的生命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毅力,离休不离岗、退休不褪色,始终不忘入党初心、永葆党员本色。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夏森同志穿着一件素雅的灰色毛衣外套,赵沟小学的老师一眼就认出这是15年前她到丹凤考察时所穿的那一件。夏森同志人淡如菊,彰显了知识女性的谦逊与质朴。我在社科院官网上还注意到一张照片,是2019年7月8日谢伏瞻院长看望夏森、汝信夫妇的合影。照片是在两位老人的家里拍摄的,如果细心地观察,就能看到背景中的一台空调,因为经年累月的使用,外壳已经明显泛黄,客厅另一侧的沙发靠背也已经严重褪色。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两位先生日常生活的简朴,然而在扶贫捐资方面,他们却倾其所有、毫无保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觉醒年代》中,当陈独秀送两个儿子赴法勤工俭学时,陈延年和陈乔年意气风发、阔步向前,但镜头随后切换到数年后两兄弟脚戴镣铐赴刑场就义。舍小家为大家,是那一代革命者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岁月峥嵘、山河依旧,今天我们学习新时代楷模夏森同志,具有同样的“时代风骨感召青年”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青年比喻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面临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面向纷繁复杂的激荡思潮,面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青年的价值追求集中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夏森同志的事迹,激励着青年人从小处做起,从日常做起,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使其成为人生信念并身体力行、自觉实践。从陈独秀所倡导的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到夏森同志不忘初心、情系人民、无私忘我的真挚情怀,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风骨,对青年人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