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1-02-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2月1日总第545期
分享到:

  原题: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推动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融合发展

  史金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听了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深感我院在过去不平凡的一年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院党组紧跟党中央步伐,带领全院同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统筹疫情防控和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报告强调了我院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所,其中不少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近年来都有了很大发展,在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甚至引领作用。

  我毕生致力于西夏、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曾长期担任三个学科学会或研究中心的领导职务,感到有责任对这些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追溯、总结和展望。2020年我撰写了《砥砺奋进 发展繁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西夏学“三大体系”建设刍议》《开拓创新,成就辉煌——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70年》《经世致用 砥砺前行——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三篇论文,梳理了三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专业特点,论述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探索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任务,力图为推动三个学科“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微薄之力。以西夏学为例,我院率先加强西夏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7年成立了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后宁夏大学建立了实体研究机构西夏学研究院,现国内已有专业研究人员近百人。20多年来,我们将流失海外的大量西夏文文献复制回国出版,做到再生性回归,推动了西夏学的长足发展。现每年出版西夏学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在西夏学的多数领域占据国际前沿地位。我撰写的首部《西夏文教程》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后,于2020年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社(Brill)出版。中国的西夏学研究以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取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报告对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做了辩证、科学的论述,强调两者要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我们应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在厚实积累基础上思考分析,再上升到宏观整体考量,抓好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对策转化。2020年我撰写了《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光明日报》2020年6月22日)一文,提出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管辖范围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认为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在充分利用汉文和西夏文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论西夏对中国的认同》(《民族研究》2020年第4期)一文,论证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王朝,也体现出对中国的认同,彰显出浓重的中华意识,这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上王朝并立时期的历史,2020年我发表了《深入推进宋辽夏金史研究的思考》(《河北学刊》2020年第5期)一文,指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应注重强调宋辽夏金各朝都自视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各少数民族王朝为共同缔造中华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应总结这一时期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促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此文发表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报告强调要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我对此非常赞同。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科研工作目的,解决科研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要调整考评制度、把握导向,在科研成果评价中避免重数量而轻质量。我院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深厚,要引导、鼓励科研人员下力气冲击价值高、难度大的课题,以精品占领学术制高点。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有60年党龄的科研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余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晓霞 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特别是2020年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党的建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阐释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阐述了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全面领导的有效路径,为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我院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为全院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明确了努力方向。在此次院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结合我院实际,对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到实处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深入研究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和进展,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这些部署将党中央关于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的要求,与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党中央赋予我院的职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院党员领导干部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政治能力、积极担当作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第二,为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提供了重要抓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院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我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但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同时,报告对我院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机制,以及持续抓好政治机关意识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这些部署和要求,对我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

  第三,为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院工作报告对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院党的建设工作,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直属机关党委将认真学习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探索学习列席旁听工作,办好所局领导干部读书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抓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建设,督促院属单位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二是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条主线,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四史”,开展“庆祝建党百年,建设模范机关”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同时举办主题演讲会、书画摄影展、职工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三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到实处。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和中央巡视整改,督促院属单位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班子成员责任清单,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动我院党的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以“政治三力”为我院科研工作铸魂

  张志强 哲学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院工作报告,是一个提振士气、凝聚人心的报告,是一个总结改革成就、擘画未来新征程的报告,更是一个以“政治三力”为科研工作铸魂的报告。

  202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院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我院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推进科研工作大发展的双丰收。在一系列成就当中,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高地建设取得了新成效,解决了我院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克服了多年来没有克服的困难。通过院党组的精心谋划和多方面努力,我院高研占比从50%提高到了60%,实行了破格评审制度,建成东坝住房等,这些举措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切切实实地重塑了我院的面貌、重整了风气。二是在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突破。谢伏瞻院长特别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特别强调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特别指出了深厚的基础研究对于深化智库研究的重要支撑意义,智库研究对于锻造基础研究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的重要引领意义。谢伏瞻院长的论述不仅为我院基础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为整合我院不同学科研究力量、聚焦共同研究目标、集中力量服务党和国家需要方面,提供了思想方针和行动路线图,重构了我院发展根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党成立100周年。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把全方位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作为我院的发展目标,用提高“政治三力”来贯穿、引导我院“三大体系”建设,引领我院阵地建设、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为我院整体科研工作铸魂。用“政治三力”来为科研工作铸魂,就是要通过“政治三力”深刻领会党中央的需要,精准把握现实,全面锻造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让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能够始终关注“国之大者”,真正把“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学术的方式为党和国家贡献真正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的智慧和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哲学需要深刻领会时代,自觉承载时代精神,用哲学来参与时代、回答时代之问、阐释好中华文明的道理,从根本上回应西方价值观的挑战,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哲学基础。谢伏瞻院长的讲话,为哲学所这个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大所、老所的工作定了位、打了气、贯注了精气神。哲学所将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新局面。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

  朱岩石 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立意高远。报告指出,202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院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政治机关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阐释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库研究成果丰硕,党的建设坚强有力,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020年,在考古研究所党委的带领下,全所上下积极抗疫、稳步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中不断有新发现与新突破。院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提到了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这是对考古研究所各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对考古研究所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

  考古研究所在2020年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顺利完成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的任务。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陈星灿所长代表考古研究所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令我们倍感自豪和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考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与期待,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研究所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并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有关文物、考古、文化遗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标对表,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争取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学科布局、科研突破等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局。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还是我院向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考古研究所需要紧扣院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善于把握政治大局,稳步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建设,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研究等方面不断求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论与实践作出学科贡献,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不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格局

  张翼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等系统性、整体性的飞跃。要完成这一历史宏愿,就必须不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格局,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深入研究、及时化解可能遇到的重大风险,营造国际和国内安全发展的大环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促实现党中央描绘的宏伟蓝图。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一方面破解了“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两个命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如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这两个历史之问。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发展开好了局、起好了步。把我院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既是一个随需要而不断建构其内涵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社会认同格局之变化而不断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作为使命的国家队与作为认同的国家队距离之缩小的过程,就是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过程,就是使命和归宿的不断深描过程。当然,在预期与现实、目标与起点、梦想与建设、竞争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院工作报告以十多个“如何”的理论之问,为近期的科研创新指明了理论方位。报告勾画的发展总目标,为我院中长期发展设计了战略方针。全院各位学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以经济和社会建设之需求侧为导引加强理论的供给侧改革,形成新发展阶段的科研生产力,并在勇挑重担、率先作为过程中,立现代化之时代潮头,发现代化之思想先声,防现代化之动荡风险,开现代化之稳定先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已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创造了条件。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幸亲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历史交汇点,我们有义务以自身能力、以国家队的集体智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就必须不断提升与国家队形象相一致的科研能力。其中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创新工程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的制度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我们既需要健全原有创新工程体系,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新的科研生产力,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一致的科研创新制度体系。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以愚公移山之精神改革科研生产关系,不断解放科研生产力。实体结构之迅速变化呼唤科研治理体系之不断改革。

  “十四五”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的新老交替时期。没有一大批新生科研人员的成长,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建设就会出现断层。必须通过对科研人员的大力扶持,保障高质量成果的可持续性。在所有科研活动中,能够真正产出创新成果的研究人员总是稀缺的。正因如此,各个科研主体才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抓手,重点开发存量科研生产力的创新能力,优化存量科研生产力的创新环境,培养富有发展潜力的领军人才,完善高质量成果的激励机制,建构新生科研力量的吸纳渠道,才能在科研竞争格局中力戒平庸与固化不前,进而常葆青春。

  总之,谢伏瞻院长的讲话,在阵地建设、思想库智囊团建设和殿堂建设等方面,为我们设计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全院同志只有团结一心、积极开拓、不断改革,才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高质量成果,释放思想引领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以高质量精品力作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李雪松 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谢伏瞻院长代表院党组所作的工作报告总结了我院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客观全面、实事求是,提出的我院“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振奋人心、切实可行,部署我院2021年重点工作思路清晰、扎实有力。

  “十三五”时期,我院马克思主义阵地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大大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成果丰硕,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才高地建设跃上新台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全面加强。

  202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院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院上下齐心协力,辛勤耕耘,在统筹疫情防控和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2019年开展全院学科和人才状况大调查并完成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科优化调整的基础上,2020年进一步巩固学科调整成果,推进学科调整方案落实落地。研究编制“重大研究领域指南”,以科研规划和选题指南为引领,全面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批科研规划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打造了一批学术精品,智库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关键时期,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具体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更加巩固,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基本建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国家高端智库体系,基本形成优秀人才辈出、各类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建成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基本建成与“三大体系”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全方位提升。

  我院“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把建设“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为主要落脚点,把全方位提升我院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既体现了中央要求,又符合我院定位,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

  围绕做好我院2021年各项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国家队意识、提升国家队能力、凝聚国家队人才、推出国家队成果、展现国家队水平。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的研究,着力推出代表国家队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选题,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报告体现出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导向。要强化质量导向和精品意识,聚焦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推动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融合发展。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都要更加强调质量,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出能够代表国家队研究水准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以更多高质量精品力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以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成果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

  张树华 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进一步分化重组,各种政治思潮风起云涌,政治局势跌宕起伏,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与深度调整期。新时代中国政治学,一方面需要精准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演变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进一步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呼应人民期待,自主自为自强,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实现思想突破与学术超越,加快构建起中国特色政治学知识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切实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时不我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世界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颠覆了世界多数人对西方政治的传统认知,也冲击着百年来一直环绕在“山巅之城”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当下西方一直奉若神明的传统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理念、逻辑已经无法解释“西方之乱”,更无力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陷入逻辑悖论而不能自拔,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教科书不能不改写或重编。

  每一次世界历史的跌宕起伏,都有其深刻的政治根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突破与超越?如何认识世界的变革与调整?回答好上述时代性命题,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责任。

  总结提炼中华政治思想的精华,汲取中国政治智慧。建设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为前进方向,牢牢把握中国政治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把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观念、中国政治实践、中国政治智慧等融会贯通。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和出发点。坚持古为今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阐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渊源和嬗变,准确解读中华政治文明的精髓和内涵,凝练中华政治文明独特的标识性概念和表达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珍惜和开拓当代中国政治宝库,凝练思想,升华理论,提升学术。19世纪中叶以降,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政治、文化被作为先进的知识引入中国,政治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进入中国大学课堂。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政治运动,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探索。10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独特而宝贵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这些光辉的历史都是政治学研究无尽的宝藏。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国之大局、紧扣国之大要、关注国之大事、研究国之大计。我们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传递新时代的关切,呼应群众的所需所想。这是新时代对我们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要求,也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我们要树立团队意识,发挥社科院所的集体优势,变“指头”为“拳头”,力戒零敲碎打,避免散兵游勇,善于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研究优势,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发挥高端智库群的作用,推出更多更好的集成性、原创性成果。

  自主自为自强,以高质量成果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实践成就辉煌,冲破了西方世界固守的理论教条和逻辑束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建设经验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开辟了一条通过政治创新超越西方模式禁锢的道路,为推动国家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逻辑框架和价值遵循。

  当下,中国实践积累起的治理成效与经验已经相对成熟,中国政治学人要在努力破除西方话语逻辑陷阱的基础之上,突破有着基因缺陷的西式制度模式的天花板,实现政治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有效突破。而目前这方面的尝试,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和“如何做”的问题。

  我们应该有所创新,跟上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提炼中国政治的发展经验,弄清和讲明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通过比较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政治学的优秀成果,力戒全盘照搬、过度西化,努力增强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我们应提升格局,放宽视野,自觉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派界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推动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法,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的必由之路。

  推动“六大体系”建设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认真听取三位院领导的讲话后,我倍感振奋。在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我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展望“十四五”,推动“六大体系”建设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主线。

  第一,继续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我院2019年开展了学科大调查大调整,2020年着力推进学科调整方案落实落地,巩固学科调整成果。“十四五”期间,应趁热打铁,对标国际国内的领先机构,创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

  第二,努力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立足中国实践,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解释“中国模式”,挖掘“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同时,广泛借鉴国际经验,丰富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梳理出一套可行、可知、可用的学术语言,使得“中国学派”的成果不仅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形成学术传承,而且能够指导我国改革实践,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

  第三,努力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突破。我院的话语体系建设要实现重大突破,就要按照我院“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多出学术精品,出传世之作,避免“短平快”的学术成果;探索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融合发展路径;增强社会发声意识,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主动参与国际议题的设置,争取国际话语权;拓展我国的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论坛。

  第四,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以教材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基地,联合国内相关机构的学者,鼓励我院学者领衔或参与教材编写,使得我院科教融合进一步升级,探索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充分彰显社科院办学特色。逐步提高本科生保研比例,探索本硕博连读机制;鼓励优秀学者给本科生授课,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指导制度;强化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

  第五,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切实履行“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的评价定位,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增强我院学术评价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学术评价和科研诚信管理成为发挥“软实力”的重要阵地。探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组织撰写评价学的系列教材,做好全国首届评价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继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和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相关评价研究报告,参与相关国家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强国际学术评价界的交流。探索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人才评价体系,推动第三方评估,积极承接国家的公共政策评价项目,充分发挥我院在评价领域的先导作用。

  第六,加快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社科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社科人才成长环境。培育我院顶尖人才队伍,发挥领军学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更多的社科“大家”。帮助中青年学者选好研究主题,做好职业规划,持之以恒,有序发展。特别要重视对新生代学者的培养,加大奖励力度,关心他们的基本生活,全方位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安心科研、享受科研。

  对标“国家队”定位 开拓发展新格局

  张国春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谢伏瞻院长在中国社科院2021年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家队”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把我院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为此要求全院“强化国家队意识,提升国家队能力,凝聚国家队人才,推出国家队成果,展现国家队水平”。这表明,中国社科院经过建院40多年来的发展和实施创新工程10年的建设,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是中国社科院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各具特色的研究现状出发,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需要,自觉适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而确立的发展目标。这对全院的科研意识、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科研成果、平台建设和考评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开拓新的发展格局。

  自觉对标定位,增强国家队科研意识。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深而思之的重大战略课题。面对这个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社科院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国家队的大旗。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对标定位,将我院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家队发展目标落实到各个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上,并内化为每个研究人员的科研意识。

  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国家队科研能力。学科布局及相对应的人才队伍,是国家队能力建设的核心。中国社科院在自身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都对全院学科布局进行调整,以更好适应国家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标国家队的定位,我们要在学科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科研布局层级,针对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突出强化学部和研究所的系统集成及科研攻关能力,实现科研能力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飞跃。

  内培外引结合,凝聚国家队顶尖人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队伍上。在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竞争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依靠市场机制引入部分急需的优秀人才,也要更加重视人才培育。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发现、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使用上系统设计和精准施策,使我院真正成为人才高地。

  拓展基础优势,推出代表国家队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人才和成果是互相成就的,顶尖成果成就顶尖人才。我院的每一位学术大家都有代表性的成果,诸多大家的标志性成果整体成就了中国社科院今天的地位和水平。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中国社科院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依托基础理论研究的长期系统积累,加强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研究,推出具有学术奠基价值、思想穿透力的标志性成果,体现国家队的水平。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国家队高端平台。国家队建设需要高端学术平台的支撑,主要包括智库平台、期刊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会平台、数字化平台等。要依托我院已有的优势,进一步深入发掘、深度整合现有平台,提升动员国内外高端资源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我院智库体系、强化学术性智库的特色、提升突出应用对策研究的战略性储备性前瞻性等,有效提高我院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体现国家队的辐射力和引导力。

  强化竞争激励,完善国家队考评机制。建设国家队发展目标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保障。这需要我们在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中,突出国家队建设的目标管理,将顶尖成果、高端人才等作为体现国家队能力和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研究所考评、专家称号推选、职称职级评审和科研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为多出顶尖成果、高端人才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

  催人奋进的动员令

  辛向阳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立意高远,政治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催人奋进。

  这是一份具有鲜明政治立场、政治站位高的报告。在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时,报告从多个方面强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机关建设深入推进:提高政治站位,深化理论武装;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我院落实落地;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等。

  这是一份体现国家队要求的报告。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家队定位。在谈到2021年全院工作总要求时,特别指出要强化国家队意识,提升国家队能力,凝聚国家队人才,推出国家队成果,展现国家队水平。国家队意识就是要始终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国家队能力,就是加强对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的研究,着力推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国家队人才,建设国内一流的人才高地,一方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汇聚社科院,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更多青年人才成为国内一流专家;推出国家队成果,既要有更多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还要有更多真正能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的高质量智库成果,以及能被教育系统接受和采用的高质量教材等;展现国家队水平,就要在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出学术精品和经典作品、打造学术传播平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国际传播力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一份值得我们每一个社科院人深深思考的报告。报告强调,我们现在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是我们院必须深而思之的重大战略课题。报告明确了我院“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每个单位、每名科研人员都应该思考如何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还向全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破解十余个“如何”的重大课题。我们要从政治上深刻领悟这十余个“如何”,设置研究课题,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

  孙宏年 中国边疆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谢伏瞻院长在院工作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我院主要工作,部署2021年工作。报告多次提到“边疆研究”及相关工作,这让我们边疆研究工作者深受鼓舞,同时深感使命光荣。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首先,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化对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为创新发展新时代边疆治理理论提供学术支撑。

  边疆治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推进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重大意义,创新发展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理论体系,为推进新时代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指引。

  其次,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入研究新时代边疆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边疆地区发展、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边疆地区稳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非传统安全因素的“老问题”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问题”叠加,我国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面对多重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边疆工作的精神,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深入研究涉疆、涉藏、涉海、涉港、涉台等领域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推进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加快边疆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 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繁荣发展边疆学研究夯实基础。

  中国边疆研究积累深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取得丰硕成果,普遍呼吁加快构筑 “中国边疆学”。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充分发挥其新兴交叉学科的优势,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作出贡献。

  立德树人 科教融合 争创一流

  张政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院工作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社科大广大师生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扎实落实好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

  全力推进科教融合取得标志性进展。谢伏瞻院长讲话要求:“要以12个科教融合学院为载体,全面提升社科大办学水平。”面向未来,社科大将以12个科教融合学院为载体,深入实施科教融合的改革战略,扭住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任务、学科专业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科教融合重点工作的“牛鼻子”,全面消除本硕博教育资源融通共享的制度障碍,积极构建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的科教融合实施体系,以一流学科为基础、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一流治理为根本,努力探索我院办一流文科大学的建设路径。

  全力推进立德树人取得标志性进展。面向新发展阶段对卓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新要求,社科大将按照谢伏瞻院长要求,继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学科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课堂教学等各环节、各领域。把办好思政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努力把“学部委员讲形势与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等“门面课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切实发挥社科院学术大家、知名学者的影响力和示范力,创新打造“名师进课堂”系列专题课、跨文化系列讲座,构建完善“思政实践+学术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四位一体的科教融合型实践育人体系,以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打牢卓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思想根基。

  全力推进队伍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社科大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基于科教深度融合的“一池活水”人事制度体系改革,进一步打通研究所与大学的人才交流渠道,完善“有进有出、优进优出、一池活水”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制度安排。健全岗位教师、特聘教授和专任教师、研究生导师“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培训和经费投入,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使得四支队伍深度融合。全面落实谢伏瞻院长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及机制创新,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等管理体制,着力建成一支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队伍,实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