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丝路的深处重建文明的记忆——记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执行领队刘涛
2025-10-2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6期
分享到:

  在帕米尔高原西麓,群山渐次舒展,古老的费尔干纳盆地悄然铺陈其间。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千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景象在此上演。如今,这里再一次迎来了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国家考古中心联合开展的中亚考古合作,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文明交融的新篇章。

  2024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费尔干纳盆地西北部的蒙扎铁佩遗址取得重要成果,考古发掘揭示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在考古所中亚考古队队长、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执行领队刘涛看来,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更映照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实践步伐与学术担当,也为中乌两国人文交流以及国际文明互鉴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

  古文明的回响:

  从明铁佩到蒙扎铁佩

  中亚考古项目可追溯至2011年。那一年,考古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国家考古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迈出了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坚实步伐。自2012年起,双方考古人员共同在费尔干纳盆地开展田野发掘,至今已十余载。

  据刘涛介绍,之所以选择费尔干纳盆地,不仅是因为它地理环境较为特殊,适合文化演化研究,更因其自古以来同中华文明往来最频繁、联系最密切。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路线,其中,北线与中线在费尔干纳盆地汇合。《史记》《汉书》中所载的盛产汗血马、葡萄酒的“大宛国”,正位于此地。中方希望通过系统发掘,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形成互证,从而揭示丝绸之路早期文明互动的实证脉络。

  考古工作的首站是位于盆地南部的明铁佩古城遗址。经过多年发掘,团队在此厘清了城市格局、生活遗迹与文化层叠。2023年之后,联合考古队将视线转向年代稍晚的蒙扎铁佩遗址。据刘涛介绍,中乌联合发掘的蒙扎铁佩的几座墓葬,在年代上大体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埃拉坦—明铁佩—蒙扎铁佩这三处盆地内的遗址在时间上依次递进,构成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7世纪中亚地区文明变迁的时间链。刘涛表示,通过在同一盆地内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年代的遗址发掘,我们希望以点带面地重建费尔干纳盆地一千年间的文化演化序列,理解这里的社会形态与中西交流轨迹。

  在中国的考古学上,城址与墓葬的共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从汉魏到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与邙山墓区的对照,中国境内已多有类似实例。而蒙扎铁佩与巴兰德铁佩古城的空间关系,正是这种“城—墓”共生体系的中亚范例。通过对比两地出土遗物、建筑形式与葬俗结构,学者推测,蒙扎铁佩为巴兰德铁佩古城的墓区。这种城与墓的共生,揭示了当时社会分层、信仰体系与城市化进程的密切关联。刘涛提出,通过研究有共生关系的遗址,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

  “串珠台地”:文明的十字路口

  蒙扎铁佩,乌兹别克语意为“串珠台地”。这一名称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发现的上千枚精美珠饰——光玉髓、水晶、青金石、绿松石、玛瑙与玻璃制成的珠子在阳光下闪烁出不同文明的光彩。2024年出土的1300余枚串珠,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反映出当时领先的手工业水平与跨地域的贸易交流。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文物的出土。2024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在墓葬中发现了汉代五铢铜钱及丝绸残片。刘涛回忆道:“在异国的墓葬中看到五铢钱与丝绸的那一刻,我们心中十分激动。这不仅是考古学的惊喜,更是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实证。”

  经初步检测,出土的丝绸纤维可能产自中国,而五铢铜钱更可能是从中国流通到费尔干纳盆地。“这种圆形方孔钱,虽然刚发现时还看不清上面的文字,无法确定是否是中国原产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直接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证明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在复原出“五铢”钱文后,这枚铜钱被证明就是中国原产。铜钱与丝绸,一刚一柔,象征着经济与文化的流通,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无声见证。

  在墓葬区顶部的台地上,考古队还发现了两座大型房址。其中,西侧的F1房址四面封闭,仅东部留有出入口;房内正对门口的位置设有独立火塘,室内地面经火灼烤,堆积层中夹杂人骨碎块,门外则发现有倒扣陶器。综合这些特征,考古学家推测该房址可能与拜火教葬仪存在一定关联。学术界普遍认为,拜火教自公元前6世纪起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随后传入中亚地区。蒙扎铁佩遗址的这一发现,是中原文明的物质文化遗存与波斯宗教文化遗迹在同一空间并存的罕见实例,映照出古代中亚地区多元文明交汇、共生的历史格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亚为“文明的十字路口”。这一地区南连印度,北接草原,西承波斯与罗马,东望中华,多元文明在此汇聚、交融、传播。刘涛表示,中亚虽然可能没有形成像黄河流域那样的单一核心文明,但正因为它是交流的十字路口,才在世界文明互鉴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汉代丝绸与五铢铜钱的流通,到疑似拜火教建筑的出现,蒙扎铁佩遗址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拼图。它印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思想与信仰、技术与美学交汇之道。

  中国技术在异域生根:

  从洛阳铲到实验室考古

  蒙扎铁佩考古工作的另一项重要突破在于方法。2024年,考古队在遗址中发掘出多座多人合葬墓。由于受到水流侵蚀破坏,墓葬上层遗物堆积凌乱,部分文物质地极为脆弱,给遗存辨识与文物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中方考古人员采用“实验室考古”的理念,首次在乌兹别克斯坦采用“整体套箱提取”技术,将这些脆弱遗存连同周围土体一并封装提取,运回室内进行精细化发掘,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现场信息。2025年初,“一带一路”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的成员将北京实验室“拆解重组”,运往乌兹别克斯坦,在遗址现场搭建起一座“移动保护实验室”。借助三维扫描建模和高光谱识别等前沿科技手段,研究团队如同为套箱“做CT”一般,层层解析墓葬的复杂结构,捕捉到被叠压遗存的细微信息。通过这一方式,出土文物的形态、材质乃至微观痕迹均得以完整保存,为今后的复原研究与文化阐释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涛介绍:“我们在现场搭建的‘移动实验室’,通过五面发掘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土文物的信息,对出土文物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当看到采用这一技术清理出丝绸碎片和‘五铢’铜钱等珍贵文物后,乌方同行非常震撼。”

  除“整体套箱提取”和“实验室考古”外,中方考古队还不断探索、推广中国考古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过去,中亚地区的考古方式多为“见什么挖什么”,工作系统性不强。中方团队按照中国大遗址考古工作的理念,注重城址的整体布局研究,引入洛阳铲勘探,大范围了解地下遗迹的分布状况,大幅提升了发掘的科学性和效率。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方的发掘理念和洛阳铲钻探技术,也为越来越多的乌方学者所接受,并在乌兹别克斯坦逐渐推广。如今,“钻探”一词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界的常用术语。“这不仅是考古方法的传播,更是理念的传播。中国考古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独特理念技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刘涛感慨道。

  海外田野的中国身影:

  中国考古“走出去”

  费尔干纳盆地的考古工地远离城市,条件艰苦。夏日干热,昼夜温差大。白天,中国考古队员顶着烈日,在沙土中清理文物、绘制剖面;夜晚,他们认真整理标本、撰写记录。刘涛说:“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强度不比国内小,但每一次新发现带来的喜悦,都能让人忘掉疲惫。”

  考古所领导对海外一线队员十分关心。了解到团队曾在抵达塔什干后立即连夜驱车六七个小时直抵工地,考古所领导立即要求队员调整安排,注意休息,保障安全。“这体现了组织对我们这支‘在海外的社科队伍’的重视与关怀。”刘涛笑道。

  刘涛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涉外考古的独特意义。“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他提出,涉外考古对于文化交流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在地性”上。“我们在异国的遗址区开展工作,不仅与乌方学者共同研究、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会与不同层面的社会群体直接接触。”刘涛回忆,在明铁佩遗址考古时,工地位于县城旁边,“有一天,当地一位老师带着几十名小学生来到工地参观,他们充满好奇地围在我们身边看我们发掘”,这一幕让他印象深刻。“这说明我们涉外考古面对的海外公众群体非常多样——既有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也有普通民众、学生。我们的发掘现场,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窗口,可以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中国考古工作的专业精神与学术态度。”

  刘涛进一步表示,涉外考古的另一大特点是时间的深度。与一般的短期文化交流不同,涉外考古是一项长期的、沉浸式的文化交流过程。“在乌兹别克斯坦,通常一个考古季持续两个月,这个时间足够让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当地人深入了解中国考古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更深刻地感受到当今中国的发展。”刘涛说。考古工作中,大家平等相处、和善以待;工作结束后,中方队员会认真整理资料、清洗器物、分类归档,事无巨细,井然有序。“在工地共同生活的两个月里,通过日常相处,乌兹别克斯坦的同事、工人和学生们能切身感受到中国考古人的认真、严谨与友善。这种了解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信任。”

  刘涛表示,十几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海外发掘现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涉外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成果的取得,更在于它以平实的劳动和长期的陪伴,开辟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新领域,搭建了文明对话的新平台。让世界看见中国,也让中国更深地融入世界。”

  在刘涛看来,中亚考古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文化交流。它以田野发掘为媒介,让中国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与治学精神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发声。“我们走出去,不只是去发现别人的历史,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考古学的深度与温度。”刘涛说,“通过钻探、实验室考古等方法,我们在海外推广了中国考古体系的完整逻辑——从测绘、勘探、发掘到保护、修复,再到学术研究与展示。”十余年的合作,让乌方学者从观望到信任,从借鉴到共创。如今,中亚考古项目不仅成为中乌学术交流的典范,更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扎铁佩遗址上,那些深埋千年的珠饰、汉式铜镜、丝绸与铜钱,正以另一种方式诉说:文明从未止步,它们在新的考古之路上继续发光。而中国考古人,也正以双手与智慧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任冠虹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