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朗(近代史研究所)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专题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正是在数十年中国抗战史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中国抗日战争史》共8册,分别对局部抗战、战时军事、战时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的基本观点,全书以深入细致的研究,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精辟论述。
与以往偏重于战争史的著作有所不同,该书作为一部“大抗战史”,以宽广的学术视野,突破以往抗战史以战争为主的叙述方式,将抗日战争放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世界格局变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力图全面反映战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以及沦陷区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而揭示抗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孕育和积累了现代化的新因素,促成了中国内部的变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亚洲主战场,在抵抗侵略的同时努力承担大国责任,为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进入中心地带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议题上,《中国抗日战争史》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深入探索。
一是局部抗战问题。重点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及中国各方调整政策开始全面抗战准备的过程。研究了日本政府对军方行为追认和鼓励的相关证据,指出日本政府是国家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罪责难逃。
二是战时军事问题。深入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队的指挥系统、作战单位、官兵素质、军队人事、武器装备、军需后勤等,既如实肯定国民党对于坚持抗战的贡献,也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既重视对正面战场的研究,也重视对敌后战场的研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令日军首尾不能兼顾的战略配合,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三是战时政治问题。深入考察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包括国民党“抗战建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中间力量的发展与政治诉求,以及战时国共合作与冲突的矛盾关系,全面展示战时政治的丰富内容。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未达预期,高调但缺乏实际作为;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建政却获得了极大成功,从而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走向。
四是战时外交问题。通过研究抗战前期中国争取国际社会援助的努力,及抗战后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平等地位并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过程,指出中国不仅在本土抗战、境外作战、支持周边国家抗日等方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在建立尽可能公正的战后国际秩序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升,确立了大国地位。
五是战时经济与社会问题。探讨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西迁、人口迁移、教育体制、民族认同等问题,并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社会状况。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
六是伪政权问题。中国的伪政权有着不同于他国的显著特点。该书以一整卷的篇幅考察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伪政权、伪蒙疆政权及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及各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生活状况,并考察了伪政权的崩溃及战后处置情况,弥补了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
七是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从战后的更长时段中考察抗日战争的深远影响,研究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考察因对日处置不彻底而形成的战争遗留问题,探讨为中日两国所广泛关注的历史认识问题,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历史的歪曲和篡改,为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和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学术后援。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编写,展现了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前沿,对未来的抗战史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了对抗日战争认识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