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快推进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2023-10-27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63期 作者:王昱廷(中国边疆研究所)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入研究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历史和现实问题,推动建设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顺应现实需求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也赋予了边疆研究发展的机会,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需要。

  国家安全是构建中国边疆学的现实需求。边疆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关乎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需要中国边疆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回应,以学术戍边的使命担当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提出关于边疆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边疆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边疆学的鲜明属性。边疆事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一以贯之的鲜明属性,也是边疆研究需要把握的根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边疆安全与发展,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边疆研究要有斗争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不断构筑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的理论基石。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理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照搬照抄的样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创造新理论、新范式、新路径。要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全方位提升中国边疆认知体系,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国际学术竞争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边疆研究理论体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国边疆学研究应立足这一根本特性,以更丰富、更具体、更系统的内容,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构建边疆研究“三大体系”。同时,以中国疆域发展的整体性为主体脉络,讲清楚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和特色道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边疆学研究提供了深厚土壤。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和边疆治理智慧,涉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领域,涵盖边疆安全与发展,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应将其作为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蓄水池”,从中汲取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充足养分。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实践路径

  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是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特性。边疆问题既涉及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研究边疆问题需要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更加系统、宏观、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国边疆的历史和现状,以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回应现实挑战,进而充分发挥中国边疆学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功能。

  讲好中国边疆故事,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国边疆学需要有力回击西方舆论别有用心的“去中国化”逻辑、“二元对立”模式与污名化叙事,及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向世界讲好边疆治理的中国故事。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是构建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边疆地区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涉及历史与现实,亟待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传统边疆历史问题,还是当代边疆热点、焦点问题,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性、贯通性研究。这既是社会科学研究功能的体现,也是中国边疆学不断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国边疆研究需要加强组织性,组建全国性的学术或学会社团组织,统筹协调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边疆理论和重大边疆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同时,还应加强边疆学专业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团队,为服务国家边疆治理提供基础性支撑。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