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七月半 敬先祖
2025-09-0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6期 作者:左怡兵
分享到:

  左怡兵(文学研究所)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民间的三大鬼节,又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重要节日。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秋尝”习俗。秋收时节,人们会先将时令佳品祭献祖先,然后再品尝果实、祈求来年丰收。这种祭祖活动先秦时就已存在,起初是天子诸侯的礼仪,后来逐渐影响到了民间。节期也从不定期慢慢聚焦到了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日——七月十五日。魏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与道教斋醮科仪兴起,二者也都选在七月十五日举行仪式,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元节节期的固定。到唐代中后期,“中元节”成为固定节名。
  宗教融合是中元节的鲜明特征。道教的“中元”一词被民间广泛接受,斋醮科仪也从皇室祈福走向民间禳灾;佛教带来的莲文化与目连传说,衍生出放河灯、演目连戏等节日习俗;而儒家的孝道思想也融入中元节,与祭祖传统相呼应,由此形成“三教共生”的格局。
  在节俗方面,中元节以礼敬亡灵为核心。民间认为,先祖的魂灵会在农历七月回到家中,民众在七月的某个夜晚进行祭拜。如今,都市的街巷路口仍能见到的“画锅烧纸”,便是这一习俗的遗响。中元节的习俗也存在一些地区差异。在北方,中元节前妇女爱做面塑,给小辈捏“面羊”意喻感恩,给老辈捏“面人”表示福寿,给平辈捏“面鱼”祈盼丰年;南京等地会做茄饼,旧时认为这是祖先的干粮,如今已成为家常菜肴。  
  如今的中元节,既承载着对先祖的追思,也蕴含着“慎终追远”的文化意蕴,是珍视亲情的体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凝聚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纽带。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