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白露为霜 秋意渐浓
2025-09-0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6期 作者:左怡兵
分享到:

  左怡兵(文学研究所)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阳历9月7日或8日,少数年份在9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道出了白露名称的由来。随着天气转凉,空气中气态水趋近饱和,到夜晚凝结成液态水,清晨时分,地面便布满露珠。 
  过了白露,炎夏消退,凉秋降临。汉代刘向《九叹》说“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西晋左思《杂诗》写道“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秋风白露成为此时最鲜明的天气表征。不过,不同地区的温度与气候多有差异,黑龙江、内蒙古等高纬度地区会出现“白露点秋霜”的现象,温凉更迭更快,而四川及周边地区则迎来“华西秋雨”,阴雨连绵不断,即所谓“巴山夜雨涨秋池”。 
  白露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指大雁从漠北飞往江南,“二候玄鸟归”是燕子飞往南方越冬。燕子的来去常与春社、秋社相近,由此衍生出成语“社燕秋鸿”,以短暂的邂逅隐喻人间相思。“三候群鸟养羞”,此时五谷渐熟,鸟儿忙着储藏食物、丰满羽翼,以此御寒备冬,这也像是对人们准备过冬的温馨提示。 
  南方农谚说“不怕七月鬼,就怕白露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将“白露水”与“七月鬼”并举,除了押韵,也因白露常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相邻。今年9月6日为中元节,与9月7日的白露仅隔一天。从科学角度分析,白露后的降雨会导致日照减少、湿度过高,容易引发稻穗发芽、作物倒伏霉变等灾害,这是“白露水”令人忌惮的真实原因。 
  白露的意义还可延伸至人文领域。9月上旬,秋高气爽,正是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1985年起我国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都恰好与白露相连。自然气候与社会人文在此交融,这让白露在节气之外,更承载了对收获的关切以及对知识与师者的敬意。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