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025-08-05
分享到:

  ◇施爱东(文学研究所)

  8月7日,我们将迎来今年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的时间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至9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虽然名义上进入了秋季,但是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因为立秋之后,至少还有十天的“伏日”,后面还跟着一个“处暑”节气。

  古人把一年中最闷热难熬的时段称作“三伏”,意思是此时阳气过盛,阴气压伏于下,为人处世宜蛰伏少动。三伏中的末伏是从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直到己日,所以,立秋之后至少还有十天伏日。以今年为例,8月7日立秋,8月9日庚戌,末伏开始,直到8月18日伏日才结束。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侯:“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唐代诗人元稹《立秋七月节》写道:“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这首诗基本上将三侯内涵全部囊括其中。可是,三侯观念名实还是有差距的,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尤其不适用。今年立秋总共才16天,伏日就占了12天,民间甚至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作“秋老虎”。可见立秋只是日照时长逐渐减少,并不意味着天气真的凉爽起来了。

  古代在立春有迎春仪式,立秋也有迎秋仪式。由于秋季是与五行中的西方、白色相对应,所以古代天子要率领文武百官在西郊祭祀白帝和秋神以迎秋。宋代的立秋日,民间有戴楸叶的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现在民间还将立秋吃瓜果梨枣叫作“啃秋”。

  不过,有些传统习俗在今天恐怕不大适用,比如“贴秋膘”,意思是秋天正值丰收季节,应该抓紧吃多吃好,以便吃出更肥硕更强壮的身体,迎接寒冬的到来。这在物质生产不够丰富的古代,以及动物世界中是适用的,但是对于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当代人来说,似乎就没必要了。

责任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