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科技哲学学科定位的新动向
2025-07-04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79期 作者:雷环捷
分享到:

  雷环捷(哲学研究所)

  作为哲学二级学科之中的后起之秀,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近年来成为一股席卷多个圈层的研究热潮。立足学科内部视之,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负责任创新、科研诚信等皆是热门领域。纵观整个哲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也纷纷关注科技前沿引发的哲学问题,开辟出与科技哲学交叉的新领域。放眼人文社会科学,围绕新兴科技的人文反思几乎称得上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突出的生长点,而哲学研究又在人文反思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此外,与居高不下的学术热度相呼应的是,不少“时髦”的科技话题往往也是社会舆论的焦点,由此产生的社会关注度远超以往。热潮蔓延之下,对科技哲学的整体性审视有所增多,在学科定位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研究

  此次科技哲学研究热潮以约十年前大数据研究的迅速增长为开端。十年来,大数据、基因编辑、区块链、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陆续成为风靡一时的科技热点,也吸引包括哲学工作者在内的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参与讨论。一方面,新科技撬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变革越来越趋近于现实。“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已作为专项工作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AI for Social Science)的呼声亦可偶见。另一方面,关于科技前沿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愈发活跃。

  尽管流行科技热点在技术层面的研发和应用进度参差不齐,有的技术概念及其构想距离实现道阻且长,但这无碍于在理论层面推进思考特别是相对抽象且富有预见性的哲学反思。上述现象固然是新兴科技的发展动态在哲学领域的反映,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更新,但也和哲学自身的新趋势、新气象息息相关,是人文社会科学随着社会实践变化而不断创新的体现。

  当前,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研究呈现出活跃、发散等特征,正在重塑哲学界的学术生态,改变了科研生产链条上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申请、课堂教学、会议组织等环节的面貌。许多学术期刊都以此作为选题策划重点,这显然会对学者的个人学术方向选择造成影响,吸引更多学者从事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研究。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新增“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类别,下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基础理论、科学技术史、科技伦理、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安全、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及应对、中外科技交流、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问题研究等方向,同样有利于促进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研究。

  科技哲学的中心定位

  围绕科技哲学的中心定位,学界已提出一些新近说法。比如“科技哲学突然成为哲学的一个前沿问题域,甚至成为牵动所有哲学问题的一个核心枢纽”,又如“科技时代的哲学与科技哲学应该成为21世纪人文思想的总引擎,科技哲学应该以思想发动机为己任,迈向新科技哲学和新科技人文”,再如“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科学技术哲学应当成为科技时代精神的精华”。还有学者立足哲学史提出,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技术可以区分为“代理”和“替代”两种,技术哲学也因此可区分为两种。对于科技哲学而言,两种技术哲学也会启发科技哲学的更新。虽然技术哲学从属于科技哲学,但在强调“科技”“技性科学”“技术化科学”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今日,提出“技术哲学应是第一哲学”无疑为提出“科技哲学应是第一哲学”打开了空间。

  联系学科建制来看,当前,哲学学科内部弥漫着一定的焦虑。为此,业内循着不同思路提出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多种论述,两种典型观点分别是将自然辩证法设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和将科技哲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目前的科技哲学研究热潮或可振奋人心,但无法看出这对于践行已有论述有何实际裨益。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等观点属于内容和领域层面,而非形式和建制层面,暂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学科定位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论述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最终必须和建制挂钩,方可依托新的“身份证”以确立新的学科体系。必须使科技哲学学科建设进度与科技哲学研究热度相匹配,扭转科技哲学在规模上困顿萎缩的总体趋势。

  面向新科技革命的新科技哲学

  科技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与学科发展相伴随,在学界受到长期且广泛的探讨,但始终未能得到真正解决或形成一致意见,反倒是科技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得到公认。目前的科技哲学研究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学科研究和其他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动所致,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举例来说,如火如荼的科技伦理研究虽有许多科技哲学学者参与,但是对应新设的专业硕士学位名为应用伦理,在名称上更多偏向伦理学而非科技哲学。此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传播与教育于2024年被列入科学技术史的二级学科,被认为把“原来属于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内容都划给了科学史”。

  其实,这都是跨学科研究特征的体现,接下来还应继续深化这一特征。比如,将自然辩证法设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就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思路。自然辩证法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纷纷关注科技前沿问题。自然辩证法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学科,还可以容纳更多的研究力量,增强并巩固科技哲学队伍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归根结底,通向未来的路径在于努力构建面向新科技革命的新科技哲学。这股热潮是当前科学研究突破认知边界和技术创新引发链式变革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连锁反应,科技前沿的走向对于这股热潮的方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个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的重大命题,吸引了全世界科技哲学研究者的目光,对科技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2023年第17届逻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国际大会(CLMPST)主题“不确定世界中的科学与价值观”所揭示和倡导的那样,今天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必须置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及其价值维度之上。然而,大势所趋的研究需求也好,蓬勃发展的研究热潮也罢,中国情境下科技哲学学科式微的现状尚无法完全与之匹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科技与哲学的交叉融合,多管齐下推进学科建设,做好构建中国科技哲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个富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宏大课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科技人文挑战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研究”(22CZX02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