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新媒体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2022-0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0日总第2334期 作者:张晓明 马一栋
分享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系列的跟踪统计,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前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增速在2010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至2019年已经回落至7%,不及2000—2010年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出现重大结构变化,整体发展速度下降的同时,各行业间和数字技术高度相关的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整体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自2004年开始统计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以来,分别在2012年、2018年做了两次统计框架调整,逐步突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统计局专门在文化产业各统计门类中增设“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部门,成为之后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门类。

  201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提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一万亿,对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其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表现最为亮眼。据统计,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在2020年达到8.5亿,年度增量达到1.26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94.1%。同时,以新媒体产品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已分别突破6亿、3亿。可以说,回顾2010—2020年这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结构变化,数字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数字文化产业和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动力。

  新媒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的重大变革,必将伴随转型期的调整与阵痛。作为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全新业态,新媒体也正面临着复杂的行业问题。

  1.文化生态环境的重大变革下新旧媒体的转换重构问题。

  新媒体产生之后,所有传统的、以不同技术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发展环境,都统一到了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全新系统。在新旧媒体转换的近十年中,两者基本还处于并行状态,远未形成相互配套、相互支撑、日益融合的全新文化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新旧媒体间合作面临的不仅是思想上的问题,更是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问题,在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过程中,尚未和已经在市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大型网络公司、新媒体公司之间形成和谐、良性的合作关系。

  2.内容生产从专业化少数转向非专业化多数人导致的内容质量下降问题。

  传统媒体时代,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呈现明确的线性特征,形成了成熟的采编、审核、出版、传播流程。而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则逐渐同步化,成本也在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大大降低,导致大量个人开始参与到文化内容的创作工作中,迎来了网络原生内容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我国2019年新出现的网络文学作品达到2590.1万部,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而同年,我国出版新版图书22.5万种,两者相差超过100倍。新媒体迎来发展的十年时间里,文化内容的生产从专业化的少部分人手中快速转移到了新兴的、非专业的网络内容创作者手中,相应地,文化内容的平均质量则不可避免地出现明显下降。

  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原生内容创作者的文化素质提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传统的学校和培训系统,还是一对一的专项辅导,都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生态和创作者体量。在此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内容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全面提高文化内容的内涵与平均质量,需要通过数字网络技术进行文化赋能,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很多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工程还很分散,使得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另一方面,多数文化机构的数据化程度还停留在简单的图像化扫描、存档阶段,实际上还未能做到完整的、可检索、可归类的数字化内容。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全球发展趋势,需要将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更多地转向软件建设,大力推动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唯有如此,才能帮助每个内容创作者便捷地将我国文化遗产和蓬勃的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建立新媒体的健康生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