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以博物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11-0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10期 作者:赵月梅
分享到:

  赵月梅(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重要背景下,民族地区博物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素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重要区域。该区依托165家备案博物馆及112.5万件/套珍贵文物,深入挖掘与阐释文物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从增强文化认同、深化思想引领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个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内蒙古的实践不仅体现了文博资源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独特作用,也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博物馆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定位

  一是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的生动缩影。“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等重要表述,深刻阐明了博物馆的性质、角色与功能。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伟大进程。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不仅收藏、保护、展示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与发展轨迹。内蒙古是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展现中华民族从“多源共生”到“多元一体”演进历程的典型代表。该区的博物馆机构以历史实物印证“五个共同”为核心策划的专题展陈或展厅,既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在实践中凸显了该区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与功能。例如,珍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吐尔基山彩绘木棺、“单于和亲”瓦当与五体文夜巡铜牌等珍贵文物,从文艺、政权与制度等不同维度呈现了历史上各民族以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为主流的民族关系。它们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解,更是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的关键物证。

  二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类博物馆机构担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与使命。内蒙古的博物馆机构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基本原则,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奋斗目标。一方面,以深入挖掘文物中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文化价值为抓手强化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导向,通过创新展陈打造生动直观的教育场域,提升了公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能力,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与夯实文化根基的双重作用。例如,2025年,赤峰博物院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赤峰站”活动,以“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为三个板块,依托大量珍品古籍、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生动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规律,为公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与重要的指导。

  三是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叙事的重要平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与必然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叙事的重要平台,内蒙古的博物馆机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叙事体系、打造情感纽带、凝聚社会共识为路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取得扎实成效。一方面,深度挖掘与转化区域内印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资源,生动讲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故事,揭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主干”与“枝叶”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沉浸式记忆场、举办多民族参与的互动活动,构筑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情感空间,强化了公众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情感纽带。此外,他们还推动叙事从“多元”展示向“一体”的转型,为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共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例如,赤峰博物馆的“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常设展与昭君博物院2024年推出的“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此类展览突破碎片化叙事,生动诠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强化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为凝聚社会共识、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

  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保障。内蒙古的博物馆机构坚决贯彻党的领导,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将党建工作贯穿业务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博物馆机构着力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通过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室或工作小组等,系统落实党的民族工作路线与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站位、理论素养与大局意识。另一方面,将博物馆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常态化、多维度的主题活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根基。例如,通辽市博物馆作为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或文献资料积极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通过长期举办主题展陈活动,系统强化人民群众对共同历史记忆、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认知,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以创新为动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对教育内容与实践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还能从增强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能力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注入强大动能。内蒙古的博物馆机构紧跟国家发展步伐,以创新为驱动,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能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具体实践中,通过增设“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等专题内容,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素材与叙事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实体博物馆与虚拟展馆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覆盖面与感染力。其中,虚拟博物馆能够有效弥补实体场馆在展陈方式、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能上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区累计开展“云展览”“云课堂”等线上活动500余场,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

  三是以文物与文创产品为载体,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渠道。文物与文创产品具有真实的物证性与直观的感染力,在具象呈现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拓展传播渠道方面优势显著。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通过深度挖掘文物承载的中华文化元素与精神标识,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同时积极开发文创产品,通过市场化、大众化方式深化公众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代际传承,有效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推出的“长城内外皆故乡”巡展,依托长城沿线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脉络。再如,内蒙古博物院的“鹰顶金冠饰”系列文创,将“多元一体”的宏大叙事有机融入民众生活,使共同体意识可触可感。此类实践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亲切而富有活力的传播路径。

  当前,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根本导向,系统挖掘与阐释文物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在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演进历程上形成了典型经验。这一实践,为引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内蒙古范式”。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创新项目“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2023YZD02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