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午(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横跨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见证了千年帝国的兴衰更替,这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也是历史的沉积带。对于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学者而言,土耳其共和国提供了一个观察传统与现代性激烈碰撞、国家身份剧烈重塑的绝佳样本。20世纪的土耳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其复杂程度在世界现代化史上亦属罕见。2025年8月,我随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团队赴土耳其开展学术调研,从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到现代首都安卡拉,在这两座气质迥异的城市中探寻这个国家百年现代化进程的脉络与回响。
20世纪初,历经600余年沧桑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解体。面对山河破碎、列强环伺的危局,凯末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在安纳托利亚的腹地开启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缔造了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交流,我深刻感受到,这场宏大的国家建构工程至今仍在进行,其产生的张力渗透到土耳其社会的方方面面。
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惯性与社会张力
我们的调研始于伊斯坦布尔。作为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曾经的首都,这座城市层层叠叠的历史记忆,似乎具有一种强大的惯性,包容着也缓冲着激进的变革。在这里,现代生活与传统习俗以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土耳其社会生态的丰富性。
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观察,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社会风貌的多元性。在塔克西姆广场附近的独立大街或尼相塔什等时尚区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国际大都市别无二致,咖啡馆、艺术画廊、现代书店林立,思想活跃,文化消费旺盛,展现出这个国家开放和活力的一面。而在一些老城区,社会氛围则明显更为传统。这里的社区联系紧密,家庭观念与宗教氛围浓厚,人们保留着更为保守的生活习惯。
两种社会文化差异明显的空间在同一座城市中并存,正是土耳其社会内部张力的外在表现。土耳其共和国早期为了确立自身的合法性,一度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遗产持批判和疏离的态度,强调二者之间的断裂。然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未因政治变革而消失,它们依然潜藏在社会的深层结构和民众的集体记忆之中。
近20年来,土耳其社会出现了一种显著的变化,即对自身历史传统的重新评估和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再发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随着安纳托利亚内陆地区新兴阶层在经济发展中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上升,要求在国家叙事中更多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在文化领域,反映奥斯曼帝国历史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受到大众欢迎,对传统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兴趣也在复苏。
这种趋势反映了土耳其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的某种调整。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期间与不同背景的市民进行了交流,对于如何看待国家的历史与未来,人们的看法呈现出明显的分歧。在老城区经营手工艺品生意的店主认为,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伊斯兰教传统是土耳其人的文化源泉,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弘扬;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则对此持审慎态度,他们更认同共和国时期确立的现代化方向,担心过度强调传统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开放与进步。
伊斯坦布尔的包容与复杂,展现了土耳其在历史惯性与现代变革之间的持续博弈。带着对这种复杂性的观察,我们前往首都安卡拉,试图探寻现代土耳其国家意志的源头。
安卡拉的共和国理想与现代蓝图
离开伊斯坦布尔抵达安卡拉,随着地理景观的变化,城市气质呈现出显著分野。如果说伊斯坦布尔是一座自然生长起来的历史名城,承载着混杂的帝国记忆,安卡拉则是一座被政治意志规划出来的现代首都。
选择定都当时尚属内陆小城的安卡拉,本身就是与伊斯坦布尔所代表的旧体制和旧文化决裂的体现。安卡拉展现了土耳其现代性中坚硬、规整、富有秩序感的一面。这座城市规划整齐,功能明确,现代主义风格的政府建筑群庄严肃穆,处处体现着共和国早期的理想与抱负,即建立一个面向未来、高度统一的现代国家。凯末尔主义构成了现代土耳其的立国之本,其核心在于推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和强有力的民族主义构建,推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现代文明接轨。
我们与安卡拉大学政治科学学院的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谈到,共和国建立初期,为了塑造统一的现代国民身份,国家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其中,文字拉丁化改革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极短时间内,国家以拉丁字母取代了沿用数百年的旧有书写系统。这一举措不仅极大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扫盲运动,更在文化层面促成了新一代土耳其人与奥斯曼帝国历史叙事的疏离,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新的国民教育体系传播共和国的价值观念。同时,国家全面引进了西方法律体系,以此改造传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提升妇女地位。此外,服饰改革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国家推广现代服饰,限制具有传统与宗教元素的服饰在公共场合出现,以此作为国民精神面貌革新的标志。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基于现代公民身份的社会秩序,将民众对传统权威的忠诚转化为对共和国的忠诚。
在安卡拉的公共空间中,国父凯末尔的肖像和雕塑随处可见,仿佛在时刻提醒人们现代土耳其建立的基础和方向。然而,安卡拉所代表的共和国理想,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也面临着挑战。旨在构建单一、同质化民族身份的政策,在面对国内不同族群的文化和语言多样性诉求时,就显现出深刻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库尔德人问题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如何平衡统一性与多样性,依然是土耳其国家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身份的流变与现代化实践
在本次调研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个体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传统观点往往容易将特定文化背景的社会视为“铁板一块”。然而,在土耳其长期的国民教育、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生活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趋势。
通过与海峡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学生交流,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现代性在土耳其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趋于多元。许多年轻一代虽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家庭传统,但他们的职业选择、社交方式和生活理想已经高度现代化。
我们在伊斯坦布尔亚洲区卡德柯伊社区走访时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里是伊斯坦布尔最具活力和现代气息的社区之一,当地居民生活节奏明快,公共生活丰富,市民社会组织活跃。他们关注教育、环境、社会公正等现代议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在他们看来,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但不会束缚他们拥抱现代生活。
这种现象说明,现代化的进程是深刻而持久的,它挑战了外界对土耳其社会的刻板印象,也让我认识到,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或现代的二分法来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已成为凝聚社会的核心力量。无论持有何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土耳其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公民,这一共识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耳其的百年历程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性实验。它以激进的方式开启了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其经验表明,民族国家的建构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历史传统与现代价值之间、在国家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当下的土耳其依然在共和国的现代化理想与帝国的历史遗产之间、在融入全球化的追求与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努力之间寻找着自己的道路。作为中国社科青年,实地观察和深入思考他国走过的历程使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民族”“现代性”这些宏大概念背后的复杂实践。土耳其的故事为进一步理解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应对挑战、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宝贵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