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涵(政治学研究所)
2012年12月,在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此举打破党内法规制定惯例,释放出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永远在路上。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站稳人民立场、涵养朴素作风,进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式敷民德 永肩一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种子土地论”“鱼水论”“朋友论”“师生论”“工具论”“血肉论”“父子论”“公仆论”的阐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江山论”,皆贯穿一条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线,即党不能脱离群众,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根本、最深厚、最不可动摇的学术传统。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科研工作全过程,奠定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初心,汲取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史研究的科学精神;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挖掘构建中国学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感悟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保持理论清醒和理论彻底,进一步服务于国家民族当下乃至未来的发展规划。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抓作风建设,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思考和锻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以彻彻底底的实干精神,朝着违背党性和降低效率的实际问题出击。实干,代表居其位不懈怠,思想行动上保持朴素一致,始终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态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自省自纠作为长期习惯,不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也不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而是要克服浮躁之气和不正之风,投入时代洪流的最深处。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走向科学严谨的规律探索,形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
欲知方圆 则必规矩
“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系统性把握。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靠制度执行。而制度执行的关键,要从具体工作机制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创新破题,在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执行中落地。中央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也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制裁效果,而是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等多位阶党内法规。可以说,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深得民心,一方面是因为在理论上体现出依人性之本、守党性之刚、谋德性之高的逻辑架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实践中表现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协同推进的调适完善过程。
一子落地 满盘皆活
从南湖红船到复兴巨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在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历史上,我们党始终以优良作风引领社会风尚、倡导时代新风。从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的党情来看,1亿多党员的作风建设必然辐射和影响14亿多人口的中国乃至全球的治理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生动彰显我们党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自我革命坚持到底,社会革命水到渠成;党性党风忠实纯洁,社风民风一片叫好。作为政治机关的一员,作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当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涵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以实干作风助力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