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陆学艺学术生涯启示
2021-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0日总第2284期 作者:王春光
分享到:

  陆学艺是我国著名的“三农”专家和社会学家,毕生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现代化,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他是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有效融合的先锋和典范。他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凭借深邃的学术睿智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以及重大发展议题上,经常能提出一些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看法和政策建议。这些学术观点与政策建议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对推动国家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谢伏瞻院长在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融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为国家发展的典型案例时,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陆学艺有关包产到户的研究。

  融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陆学艺一生鲜明的学术风格。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时在中国科学院跟随容肇祖先生学习中国哲学史,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曾阅读过大量经济学经典文献和农业经济的文献资料;他一生坚持了自先秦诸子、明清先贤以来中国学者做学问的基本理路:学以致用、理用不分,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依归。他一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主要在“三农”和社会学领域,具体集中在“三农”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建设研究、社会现代化等领域。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包产到户研究外,在“三农”研究上,他还继续探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及出路。他于1982年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前往山东陵县展开为期三年的实地调研,并挂职县委副书记。这真正体现了他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作风。陵县的挂职调研,进一步夯实了其研究中国“三农”的实践基础。他曾说过:“至今,我对‘三农’问题有一点发言权,也是靠着在陵县打下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他在后来“三农”发展的关键时刻才能继续提出有分量的看法和政策建议,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甚至被采纳。早在1984年,陆学艺就提出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设想。在他看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村生产自主权问题,但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很多。后来他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分割,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就要采取“反弹琵琶”的策略,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不断地为推动第二步农村综合改革而鼓与呼。

  陆学艺于1987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次年担任所长。他在继续其“三农”研究的同时,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等领域,进一步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做出了表率。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起、组织和领导了“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等大型调研课题,形成100多卷《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这样宏大的研究成果,开辟了中国国情的实证调查研究。这个全国性合作课题研究历时十多年,培养了一批社会学研究人才,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建立了多个长期跟踪的调查和研究基地。随后,他还组织了另一个全国性合作课题,即“百村调查”,全国有几十位研究者参与其中。该调查目前已经出版了23本专著。1992年,他发起组织和主编了《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迄今已经是第30个年头。该报告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权威性著作,对中央决策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从1998年开始,他率领一个研究团队,对中国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社会建设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先后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2008年,陆先生在家人和弟子等的支持下,成立“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重点奖励那些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的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基金会对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向着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的方向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陆学艺的调研风格也体现了这样的融合,他不仅用脚丈量大地,而且把学问真正做在祖国大地上,展现了“脚下出真知”的学术品格和风范。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勤记笔记,不论是调研还是开会,他从头到尾不停地记笔记。有时候看到个别年轻学者特别是学生不记笔记,他都会给出提醒和要求。他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做到“四勤”:勤看、勤记、勤思、勤写。他说到做到,生前留下了800余本调研和会议笔记以及大量手稿。他不仅凭借着这么多从实地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有理论深度、有重要对策影响力的论文、研究报告和学术专著,而且还为学术界留下了一份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十分宝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陆学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理论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具有高超的社会调查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勤勉努力,陆学艺为中国社会学、为中国学术贡献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以“三农”论为根基、以社会结构论为框架、以社会建设论为功用、以社会现代化为导向的学术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有上述四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有三个基本命题:其一,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只有“反弹琵琶”,不就“三农”论“三农”,而是从解决城市、城乡关系问题入手,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其二,中国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匹配,只有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抓住中国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其三,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现代化,重点是农村现代化,关键是改善社会结构,突破口是改革社会体制。这三个基本命题,将三大组成部分逻辑一贯地联结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

  陆学艺的理论体系,充分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世界服务于改造世界、实践论以及社会理论等的思想,真正做到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完全是立足于中国实际,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绝不空谈,绝不做作,不照搬任何洋教条,不摆任何花架子,合情(国情)、合理(学理)、合用(适合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是继费孝通之后对中国社会学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伟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