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3-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8日第2652期 作者:宋月红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与世界,不断推进思想和理论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使命担当、战略任务和实践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深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社会充满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理论思维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人类社会的理论思维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彼此交流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赋予理论思维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思维、理论创造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永无止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亟须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和时代课题不断创新发展。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鉴于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之魂和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定性之所在。

  第二,充分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充分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尤其是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充分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第三,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自己的学科、学术发展之路,理论创新、创造之路,知识传承、传播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蕴含和彰显主体性、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见解主张,并善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第四,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研究回答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深刻阐发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注重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一是坚持大历史观。这就要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我们既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又要从历史源泉、历史深处和广阔视野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全方位、全过程地深刻揭示人类历史上事物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二是坚持正确历史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尊重历史,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就要求不仅要看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三是坚持正确党史观。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站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度,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必须站稳正确立场,树立全球视野,彰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一是坚守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二是坚持胸怀天下。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