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进路
2022-05-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5月20日总第603期 作者:黄海燕 田甜(科研局)
分享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题。必须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进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逻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一要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必须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切实将其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主张和根本立场。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机结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倡导学术研究扎根实践,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新办法。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逻辑。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学术创新的根本依托和话语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按照突显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巩固学科发展基础,调整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学科、研究室、学院设置,增进学科建设与实践发展需要之间的适配性。学术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与主体,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与支撑。加强学术体系建设,需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形式。要善于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深化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提升中国学术思想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