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与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2-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2日第2393期 作者:荆林波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多种评价方式如何结合、评价主体繁杂、评价功能异化等问题,需要引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如何结合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方法上,最初一直存在着是采用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的争论。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共识,但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程度与融汇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权重如何分配等问题,尚争论不休。而且目前定性评价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应用方式尚待商榷,同行评价的作用也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评价主体繁杂的问题。我国期刊评价机构众多,各机构自行设置评价指标,自行颁布评价结果,使得期刊评价结果出现低水平重复交叉的现象,甚至出现对于同一种期刊不同机构的评价结果相差悬殊的情况。这不仅造成学科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评价体系的权威公正性。

  第三,期刊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问题。在期刊评价过程中,现有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主体是否能发现一些期刊存在的自引、互引、假引,甚至其他更为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原始评价数据是否公开、数据透明性与可重复性等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评价功能异化问题。“以刊评文”现象严重,功利性导向凸显。近年来,以刊物是否是“核心”来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愈加严重,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将核心期刊发文数量作为职称晋升、职级待遇、绩效考核的决定性依据,致使评价功能出现异化。部分学者盲目追求核心期刊,不仅使学术生态进一步焦虑化,更阻碍了学术的创新发展。

  第五,期刊评价是否需重视期刊发挥培养青年人才作用的问题。现行的期刊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中,仅考虑了期刊推出的学术成果的水平,而忽略了期刊在发现和培养年轻人才方面的成绩。部分期刊往往只重视名家学者的成果,过于关注投稿作者的职称职务等,甚至成为其主办单位的“自留地”,忽视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

  第六,新的期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推出后的推广应用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国家推荐标准推出后,虽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新标准和新指标体系的推出时间较短,尚未在学术界取得广泛推广应用。

  第七,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我国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期刊自身缺乏优质稿源,难以形成国际影响力,既无法推动国内高质量论文外流,又无法吸引全球优质稿源。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如何在西方意识形态占据主流的国际社会中,进一步传达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得到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与评价的对策建议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事业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坚持以“制定标准、组织评价、监督检查、保证质量”为主要职责。在期刊评价方面,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正确发挥定性评价的作用,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更好实现优势互补。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是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优化指标体系设计,构建合理有效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科学运用同行评价的方法。严格专家遴选制度,健全专家轮换制度、回避制度和监督制度,完善同行评价报告制度,并让专家全程参与到期刊评价的具体过程中,避免“一言堂”。三是进一步重视读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读者群体是期刊的最大受众,若只以专家评审作为定性评价的主体,则不够全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期刊AMI评价体系中,曾尝试将在站博士后、在读硕博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纳入读者群体,开展定性评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第二,优化评价主体结构,提高评价机构设立门槛,裁撤合并缺乏资质、定位不清的评价机构,提高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加强评价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既要保证各评价机构的竞争共存,又要厘清各机构的评价范围和功能。

  第三,推动评价过程中原始数据的逐步公开,并推动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化。同时引入监督机制,重视政府等第三方的监督作用,使评价过程接受国家、社会组织、学界专家、人民群众等各个层面的监督。

  第四,厘清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的边界关系,回归学术本位,淡化功利性导向。要重视论文本身的质量评价,逐步纠正“以刊评文”现象,不简单地以发刊等级作为各项考评的决定性参考依据,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第五,重视期刊发现和培育年轻人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发现和培育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应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我们要努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学术自信,夯实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七,加大国家标准的推荐力度,加快与其他国家标准的互认。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 2021)》国家推荐标准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新标准、新指标体系逐步在学界得到应用与认可。通过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从而达到评价活动科学开展和评价结果科学运用的效果。与此同时,加快我国评价标准与相关国家的标准互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提高我国在国际期刊评价领域的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