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促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
2021-12-0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2月3日总第585期 作者:贾子尧(当代中国研究所)
分享到: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自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冰雪产业发展同冰雪竞技水平提升、冰雪运动普及一道被纳入政策关注领域。201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冰雪产业体系,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之后,《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推动了我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五年多来,我国冰雪产业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完整闭环。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19—2020年雪季冰雪产业遭受较大冲击,但2020—2021年雪季迅速反弹回升,冰雪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其中,冰雪产业规模将占到近1/5的比例。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冰雪产业发展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发力,加快构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新格局。

  打造高质量冰雪场地供给体系

  冰雪场地设施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集中建设,全国冰雪场地数量快速增长,滑雪场、室内滑冰馆数量均已接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的目标,但冰雪场地的供给质量仍有待提高,供给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第一,方便大众参与的冰雪场地供给不足。雪上运动方面,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以室外滑雪场为主,普遍存在场地偏远、消费偏高、运动体验欠佳的问题。冰上运动方面,南方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在湖面、河面上建设冰场,适合大众参与的冰场数量有限。第二,高端冰雪场地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第三,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冰雪场地仍是北多南少,华南、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潜在冰雪运动消费资源未被开发出来。第四,部分冰雪场地在开发建设时未充分考虑环境承受能力,造成一些环境问题。

  提升冰雪场地供给质量,应在进一步新建冰雪场地的同时,着重加强现有冰雪场地的升级改造。准确全面的调查评估是科学规划的基础。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第三方科研机构、智库,特别是冰雪智库,对全国现有冰雪场地,包括在建和计划新建的冰雪场地进行调查评估。准确掌握各类冰雪场地的数量、冰雪运动参与人次、人均消费水平、主要冰雪器材设备使用数量及品牌情况,包括冰雪运动技能培训、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配套服务供给情况,冰雪场地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全国现有冰雪场地升级改造作出整体规划,结合现有冰雪场地的设施水平和区位条件,突出不同场地的功能特色,分类规划各类场地需要完善的冰雪装备和配套服务设施,并针对存在环境问题的冰雪场地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将新建冰雪场地的数量、区域布局、环保要求等纳入规划视野,打造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绿色环保、能够满足多样化冰雪运动需求的冰雪场地供给体系。

  促进冰雪场馆多业态融合发展

  冰雪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导致冰雪场馆的经营风险普遍较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这种风险暴露无遗。疫情之后,通过多业态融合实现冰雪场馆四季运营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冰雪综合体成为多业态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我国冰雪综合体异军突起,建设规模和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我国冰雪产业的一大亮点。冰雪综合体将室内滑雪场、冰雪主题游乐园、冰雪主题酒店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大多建设在市区内,为市民提供了集冰雪运动、就餐、娱乐、购物等多项目一站式休闲服务。这类冰雪综合体中的冰雪运动场馆基本可以实现四季运营。据专家预测,国内首家年滑雪人次突破百万的滑雪场,很有可能来自大型冰雪综合体中的室内滑雪场。为促进我国冰雪综合体健康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应对我国冰雪综合体作出专项规划,并注重总结冰雪综合体设计、建设、运营经验,为新建冰雪综合体提供参考。

  大型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场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夏季旅游项目。大型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场建在山区,往往也是避暑胜地,适合发展山地自行车、山地徒步、山地露营等健身体验项目和山区特色酒店等休闲项目,具有独特地质资源或生态农业资源的雪场还可以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和学生游学项目。开发夏季旅游项目也是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的成熟雪场多业态融合发展较多采用的做法。应将夏季旅游项目开发纳入大型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场升级改造规划,注重突出差异性,避免同质化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华南、东部地区宜采用人工仿真冰建设公益性室外滑冰场。室内滑冰场尽管可以实现四季运营,但普遍消费偏高,不利于冰上运动的推广普及。特别是华南、东部地区因气候条件原因,无法在湖面、河面建设冰场。随着人工仿真冰技术的不断完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华南、东部地区可利用公园、广场、校园等场地,采用人工仿真冰建设公益性室外滑冰场,积极开展普及冰上运动的社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冰上运动。

  培育高黏性冰雪运动参与者群体

  冰雪运动参与者是冰雪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参与者数量逐年增长,但距离《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的“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目前的冰雪运动参与者中“一次性”体验者仍然占大多数,具有较高参与黏性、稳定消费习惯的冰雪运动爱好者的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必须持续关注高黏性冰雪运动参与者群体的培育,积极促进冰雪运动体验者向冰雪运动爱好者转化,力求实现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冰雪运动进大学。从冰雪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鼓励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发展高水平大学生冰雪体育赛事对于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和冰雪产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主要针对中小学,大学反而成了相对薄弱的环节。为转变这种情况,应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大学:鼓励全国高校开设冰雪运动相关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将冰雪运动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鼓励高校与现有公益性、商业性冰雪场馆合作开设冰雪运动课程,提高现有冰雪场馆的利用率;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建设冰雪场馆;培育和打造高水平大学生冰雪体育赛事,鼓励全国高校组建冰球队、花样滑冰队、滑雪队等大学冰雪运动队,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学生社团。此外,教育部门应将制定和完善高校招收冰雪运动类体育特长生的相关政策提上议事日程,扩大冰雪运动类体育特长生招收数量,让更多中小学生家长愿意支持孩子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科技创新助力扩大冰雪运动培训供给。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技能门槛,但是我国冰雪运动教练人才短缺,与庞大的教学需求形成较大反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智能教学设备的发展为缓解冰雪运动培训供需矛盾带来了新的途径。目前,全球冰雪装备制造业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着力发展冰雪运动智能教学设备,可以成为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弯道超车的突破点。应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集群优势,以冰雪产业园区为依托,鼓励科技企业和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冰雪运动智能教学设备和相关软件,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技术,开发冰雪运动可穿戴智能设备,让冰雪运动初学者和爱好者能够在智能教学设备的指导下有效提升冰雪运动技能。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