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5-09-1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7期 作者:张人中 杨耀武(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

绿色高质量发展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张人中  杨耀武(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稿79篇,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其中收录的《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接近全国的50%。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开启了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新篇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进,“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生态画卷再次重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内涵,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生态文明主线
  指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国发展的生态命脉和经济动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多次到长江流域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确立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线,生态优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遵循。
  近年来,长江生态系统整体向好。11个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2万平方公里,实施“十年禁渔”政策,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逐步恢复活动。2021—2024年,长江流域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增加36种,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稳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流域部分支流水质波动较大,上中下游生态功能分布不均,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遗留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整体修复,强化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
  目前,各地正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实践探索。四川宜宾聚焦锂电新材料集群,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湖北宜昌3年内关停沿江1公里范围内全部化工企业,实现“腾笼换鸟”;江苏南京将老工业基地“十里造船厂”转型为“十里风光带”,重塑城市生态格局。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绿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为新时代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兼容并进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揭示了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逻辑,为长江经济带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创新发展和技术前沿的主战场。当前,长江沿线已建有800多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30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总数从2017年的11.6上升到2022年的15.2,年均增长率为5.5%,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兴产业体系初具雏形。重庆、武汉、南通等地持续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工程,绿色能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引擎。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步伐,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鼓励发展绿色建材、绿色物流、绿色建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供应链生态。要拓展生态旅游、碳汇经济等绿色服务业,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信用机制,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支撑的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治理结构、创新政策工具,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空间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行差异化环境准入政策,防范“两高一资”项目反弹风险。完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推进环境治理从“工程治污”向“制度治本”转型。
  强化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构建统一开放、运行规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升上下游生态利益联动效率。
  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建设。发挥中央统筹优势,落实分级管理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落地落实。鼓励下游发达地区以资金、技术、产业协作等方式反哺上中游生态功能区,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发展格局。近年来,江苏与安徽联合推进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示范。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汇聚绿色发展的社会合力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环保素养。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和低碳生活方式。2023年,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成立,覆盖重庆、宜昌、武汉、岳阳、九江、芜湖、南京等长江流域七大节点城市,拥有“守护碧水”“三峡蚁工”“长江哨兵”等志愿服务队139支、志愿者3.6万人。沿江各地环保志愿者规模日益庞大,为绿色发展营造坚实社会基础。
  二是激发企业绿色转型意愿。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与绿色监管机制,引导企业从“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绿色转型”迈进。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将“绿色成本”转化为“绿色红利”。在湖南岳阳、江西九江、江苏镇江等地,绿色工厂、低碳园区建设加速推进,绿色经济成为企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发挥基层与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农民合作社、乡村集体探索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振兴等新模式。九江“渔民上岸、渔区变景区”的成功经验,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双赢”。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绿色发展只有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才能行稳致远。
  十年砥砺前行,生态画卷徐徐铺展;百年发展大计,重任仍在肩头。当前,长江经济带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期,生态治理和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深度重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加快构建绿色、创新、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与全民共建,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