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林山庄 作者/供图
◇周勇(数技经所)
与栗林山庄“相识”已经十余年,这个小山庄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学术记忆。
2023年春,我们一行人再次来到栗林山庄参加培训。这一次,是夜里到达的,夜已深,山庄的样子也变得模糊。第二天,迎着晨曦,山庄的样貌逐渐显现。它掩映在燕山群山丘陵之中,藏身于大山之内,隐没于峡谷溪流之间,上有蜿蜒的云蒙山长城,背靠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山庄因为身处满山遍野的栗林之中,故名“栗林山庄”。我清早出门,沿着小庄内的小湖漫步了几圈,湖水清澈,湖心小岛上一片翠绿,湖岸鲜花盛开,真是美不胜收。距我第一次来这儿已经十多年了,山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思绪回到我第一次来山庄后的事情。第一次参加培训后,我加入了援藏工作。当时,我觉得自己对基层了解不够,对中国西部缺乏认识,也缺乏实践经历。如果做学问总是一味地闭门造车,离现实越来越远,不仅会感到很茫然,也无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于是,我想深入实地和基层,去打开一片新世界。几年的援藏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前几年重返北京,我带着对祖国西南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认知,带着更深沉的祖国之爱、中华民族之情,带着做出的大量学术成果和沉甸甸的文学作品,带着我对当时的疑问之答回来了。这个小山庄,竟然完成了我人生的一次闭环,我从这里出发,然后再回到这里。
远方不多叙,且回当下。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小山庄让我经历了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交往。我漫步在各个学科的多维时空里,与社科院各所局各学科的学者互相交流、切磋,打破了日复一日在一个部门、一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家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状态。在培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各学科的时空交汇。我从经济学的时空进入文学的时空、历史的时空、哲学的时空、政治学的时空、社会学的时空、边疆学的时空、民族学的时空……而我的学术时空也迎来了来自各方的客人,杂志社、图书馆、服务中心、地方志等,大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汇聚在这座小山庄,各学科在此交融,当探讨着自己认知以外的话题时,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时空。
在这个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时空中,各个学科相互碰撞,擦出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火花。当哲学的逻辑,遇到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的数理推导,原来两者有那么多的内在一致性;当文学的诗歌遇到经济学的模型,两者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代史所的同仁们介绍所里老专家的治学经验,说搞历史研究每天最好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写作;要广泛读,不急于求成,一味写不易成大作。历史研究如此,其他各个学科的研究何尝不是如此。
当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很多学术思考会有新启发。比如搞逻辑学的学者提出逻辑学不仅存在怎么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问题,还面临自己学科的体系建设问题。此言一出,大家马上回应,原来各自的学科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哪个学科不是如此。于是大家纷纷借鉴其他学科研究者的经验和做法,为自己所用。
当不同学科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彼此的快乐忧伤也是相通的。科研工作的苦、竞争的“卷”,以及过往数年不能外出调研不能线下学术交流的无奈,都让大家甚为苦恼。但出于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哪怕在培训时,大家都丝毫不放松,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党校学业,下课匆匆回房间继续科研攻关,一刻不懈怠。除了上课,大家平时也踊跃开展专题研讨,甚至吃饭散步时也热烈地讨论,大家享受山间漫步的同时,也享受思维旅行的快感。
当不同学科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寻找的答案也是互通的。比如我搞经济学,研究消费中心,竟然发现非经济学科也在积极研究消费。政治学所的同学给我发来一篇社会学所同仁刚发表的关于消费的文章,一看标题《“宏观结构”的隐身与重塑:一个消费分析框架》,像一篇经济学论文,但“隐身与重塑”又不是经济学的专业语汇,是社会学语境才有的词汇。再一细读,消费社会学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作者把物质供给和文化习俗的双重宏观结构,带入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学术世界都是互通的啊!
这次培训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某个部门、某个学科的研究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蓄积力量,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一方面,我们要协作奋战、集体攻关;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思想观、方法论上整合步伐。学术虽然自由,学科虽然专业分化,但一些存在于底层逻辑的哲学性的内容和方法却是一致的。在此之前,对于前沿的学术思想,我只是零碎地学习,一知半解地讨论;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也只是熟悉与自己学科或研究问题相关的条文,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更深的内涵探索。通过更系统更全面更专业化地学习,我们都豁然开朗起来。
相聚总是短暂,分别才是常态。培训结束后,我们将继续投入紧张而丰富的科研工作中。通过这次培训,大家彼此更加熟悉,对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碰撞了观点、互通了信息、互鉴了方法,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更可能凝聚起学术的团结之力。
培训结束后,我们会再次投入到各自的科研领域,奔向崭新的学术世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科研人的尊严和荣誉;十多年后,我再一次在这里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培养科研人才的良苦用心。未来,我们更应勤练本领,潜心科研,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