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2022-06-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6月24日总第606期 作者:包晓斌(农村发展研究所)
分享到: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面源污染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外部影响,加剧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消除污染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坚持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导向,逐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优化肥料和药品施用结构,推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化学投入品减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集成推广先进的肥药施用和废弃物处理技术,全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态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2017年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达1067.13万吨,比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下降19.4%,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41.49万吨和21.20万吨,比2007年分别下降47.7%和25.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降至5250.7万吨,比2015年最高使用量下降12.8%;农药使用量131.3万吨,比2014年最高使用量下降27.3%。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连年负增长,提前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标。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增至40.2%,比2013年上升7.2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达到40.6%,比2013年上升5.6个百分点。全国农膜回收率为80%,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86.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5%。积极探索种植和养殖结合、农牧业循环发展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的推行力量薄弱,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主要依托农业部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植保防控等项目推进,缺乏社会组织、企业和农民等相关者的参与。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充分认识,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不能有效执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农药减量控害及包装废弃物回收政策乏力,对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使用的补贴支持力度不够。对农用薄膜科学使用有一定的补助政策,但对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缺乏有效的奖补激励政策。因农用薄膜回收加工效益不显著,回收价格较低,导致农民自觉回收农用薄膜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较多,污染物具有不明确性,涉及随机变量,例如,降雨强度、空气温度等因素变化直接影响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对区域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程度。通常情况下,农药和化肥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相互交叉,也容易发生迁移转化,难以对某一种污染源进行精准检测。农业面源污染缺乏分类控制措施,污染防治标准较低,尚不能满足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缺乏以污染物削减控制为目标的质量管控标准。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地方农业部门在职能设置和人员编制上,均没有形成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管体制,对农业不规范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农资产业尚未成熟,难以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进行监督。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难度较大,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的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亟须专业环保设施进行处置。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程度低,严重制约秸秆资源化利用。

  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防治技术力量不足。现有项目覆盖面受到资金总量的限制,只能在局部区域实施,规模效应有限。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涉及回收、储运、处置等环节,资金需求量较大,缺少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普遍偏低,补偿额度量化缺乏科学依据,补偿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农业绿色发展产地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制定与产地环境、投入品、产中产后安全控制、作业机械和工程设施、农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选育推广绿色优质、广适多抗、适宜全程机械化的作物品种,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技术。合理调整施肥结构,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改进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种养业循环发展。实行化学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统筹农业资源与农副产品循环利用。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与养殖相结合,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探索推行“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生产企业回收”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机制。在农业废弃物收储环节,实施“谁生产,谁回收”的责任延伸制度和“谁收储,补偿谁”的扶持政策。在废弃物加工利用环节,实施按量补贴的制度。在加工产品销售环节,落实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

  培育新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体。在现有农机合作社、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的基础上,培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服务组织,鼓励新型防治主体开展有机肥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采取向有机肥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有机肥替代推广。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改进机械施肥方式,推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水肥条件较好的连片产区或新建园区,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促进“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的示范推广,提升设施农业肥料施用水平。注重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控和绿色防治,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政府应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列入地区财政预算,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关联制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评价。针对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等一系列农资产品,应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加快推行测土配方精准施肥、高效植保机械、绿色防控等技术,杜绝低质化学投入品流入市场。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对有机肥、生物农药、农用薄膜回收、秸秆资源化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补偿和奖励。推进多种形式的植保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扩大专业服务组织作业量,开展全程植保一体化服务。针对当前农民种植技术问题,开展专业化现代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健全投入品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农产品日常巡查检查制度,加强农业各生产环节的监管。聚焦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添加剂、抗生素等问题,深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经营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完善农产品监测网络,形成农业主管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相关者参与的监管主体。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控制环境风险。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定期对农田、果园、茶园等开展例行监测和抽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