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技术经济学的争论与发展
2022-05-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5月20日总第603期 作者:吴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技术经济学是伴随新中国发展建设而形成的学科,在我国经济体系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作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被列入《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技术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学科创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具体实践与相关理论方法的结合,于光远、徐寿波、李京文等学者在其中作出开创性贡献。正是由于实践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技术经济学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目前,关于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加强相关问题的梳理对于构建新时代技术经济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技术经济学学科内涵

  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丰富,对于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出现了较大争论。这种争论一方面反映了技术经济学内涵的扩展,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对技术经济的认识。关于技术经济学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效果论,主要强调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通过效果评价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而实现技术方案、政策和措施的最优选择;二是配置论,与具体的经济效果评价不同,这种观点更加突出技术稀缺资源属性,注重技术的宏观最优配置的分析;三是关系论,相比较而言,该观点对技术经济学的认识更加综合,突破了技术对经济单向影响的思维方式,关注技术和经济的双向互动,加强对技术与经济内在规律的研究,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达到最优经济效果;四是广义论,该观点是建立在对技术更加宽泛的理解之上,认为技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投入和产出的分析。除了上面代表性的观点,还有学者从矛盾论、系统论等角度对技术经济学内涵进行界定,但总体上看,其观点基本上可以纳入以上的分析框架。

  技术经济学起源于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并逐步融入技术规律的研究,对技术经济学内涵的讨论展现了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代表了对学科本源的探究。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将技术纳入分析框架是经济学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理论体系的限制,经典经济学很难在现有框架下对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但经济学为研究技术提供了分析视角、思路和工具。这种分析不同于工程领域对技术发明和应用的探索,也有别于技术的哲学探讨。它不仅更加突出对技术经济规律的认识,例如技术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的规律研究、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等,而且更多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最优化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强调技术的经济效果。综合来看,技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技术经济学的源头,决定了技术经济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技术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技术规律。

  技术经济学学科外延

  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类研究将技术经济学限定在技术经济评价领域,虽然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内容,但仍以评价为主体;另一类研究则对技术经济研究范围认识十分宽泛,认为只要有技术活动、需要经济效果分析的领域都属于技术经济问题。立足技术的角度,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

  技术的含义决定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宽度。对技术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和组织按照自身理解对技术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中在生产领域,例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技术定义为“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二是拓展到社会和思维层面,与自然技术一样,社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三是更加广义的定义,即技术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技术,都是技术的存在物。一个学科的概念如果过于宽泛,不仅不利于对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容易丧失学科特色。根据学科本质,技术经济学研究应主要聚焦在与生产相关的技术,如徐寿波院士理解的“技术就是生产力”,包括基于自然科学的硬技术和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软技术。这种界定一方面体现了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技术经济学服务经济建设的需求。

  技术的链条决定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深度。技术是科学知识到现实应用的中间载体,技术形成是一个长链条的复杂过程,既包括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又涵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分析。技术经济学起源于技术经济评价,与我国当时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加快建立工业体系、恢复经济生产是核心工作,解决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合理应用问题是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技术经济学得到不断发展。相对于创新经济学而言,技术经济学内涵更加丰富,研究内容涵盖了技术形成和应用的全链条。

  技术的种类决定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广度。不同领域的技术具有不同的特征,技术的多样性丰富了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出了技术经济主要研究问题,包括土地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改革、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在后续的发展中形成了按照国民经济部门划分的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经济学、工业技术经济学、运输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以及具体领域的子学科。

  技术经济学学科定位

  技术经济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学科属性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关于学科属性看法不一致客观上影响了技术经济学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交叉学科还是应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结合,对现实技术的认识是技术经济评价、技术优化配置以及技术政策制定的重要条件。正是基于此,部分观点将技术经济学定位为交叉学科。同时,从技术经济学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出发,相当数量的学者认为技术经济学应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学科都吸收了众多学科研究的成果,衡量一个学科属性的重要标准是其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按照此标准,技术经济学更加具有应用经济学的特征。首先,技术经济学的创立就带有很强的经济学属性。1959年,于光远先生发表了《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为技术经济学建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是技术经济学的“初心”。其次,技术经济学是以经济学逻辑来看待技术问题,这是技术经济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主要原因。再次,技术经济学主要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和工具在相关问题研究中广泛应用。在上述两种观点之外,徐寿波院士提出了更为折中的观点,即技术经济学偏重于经济科学,而技术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偏重专门的工程技术科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方面的争论主要来自两次学科调整。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国家标准,将技术经济学列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标中,将技术经济学调整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就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来看,技术经济学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特征,但从整体来看,其经济学属性更加明显。即使在项目技术经济评价领域,技术经济学与侧重组织最优的管理学也存在较大差异,更多是通过经济效果分析来促进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单纯依靠规模扩大不仅很难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作为以技术的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技术经济学理应为推动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围绕技术链条构建理论体系,全面揭示技术生成、应用、演化的规律;二是立足新技术发展构建学科体系,在以部门为中心的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注重对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绿色技术规律的研究;三是积极引入新的方法,加强数字技术方法在技术经济评价、技术系统仿真模拟中的应用,增强技术经济学分析能力;四是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适应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的要求,积极培养了解技术规律的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