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巨大的传播潜力,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互信的重要桥梁。非遗出海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
书写文化互鉴的生动实践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非遗短视频持续火爆,成为“东方匠人精神”的生动注脚。从泉州“悬丝傀儡”艺人仅凭十指操控丝线就能让木偶精准活动、瞬间变装,到苏绣“平针绣”在毫厘间勾勒细腻层次,再到面点师傅行云流水般拉出细如发丝的面条……这些“肉眼可见”的技艺难度与视觉冲击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海外观众感受到“过程治愈”与“结果惊喜”的双重满足。评论区中,satisfying(令人满足的)、relaxing(令人放松的)等词汇频繁出现,成为海外观众对中国非遗短视频观看体验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技艺的视觉奇观是‘钥匙’,那文化内涵就是其开启的‘宝库’,能引领观众步入一个更深邃迷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表示,很多非遗项目都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东方哲学思想和东方魅力。龙舟竞渡与屈原传说的关联、剪纸中“福”字纹样的吉祥寓意、普洱茶制作技艺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关联,都引发了海外受众对“东方文化密码”的探索欲,令他们不仅好奇“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主任刘嘉琪认为,非遗故事中蕴含的普世情感,如母爱、对好运的期盼、对希望的追寻、对自然的敬畏等,都能突破文化边界,引发真切的跨文化共鸣,从而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层跃升。正如春节剪纸中的“阖家团圆”主题、皮影戏里善恶有报的叙事,传递着人类共通的价值判断。这些情感内核穿透地域与语言的隔阂,成为全球受众都能共情的精神纽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心灵深处实现无声的对话。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谈道,中国的非遗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当下实践的一种认可,也代表了一种国际承认和国际理解的精神。同时,也有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原来可能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非遗,通过申报被列入代表作名录,从在地化的活态实践进入遗产化的进程,提升了全球的可见度,让原本不为人知的很多活态遗产呈现在国际化的序列中。
非遗出海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实现文化的双向互动。意娜告诉记者,一方面,国家级品牌文化活动如“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内容,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展示与交流活动,让海外民众沉浸式体验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作为常态化平台,通过开设非遗课程、举办专题展览与讲座等形式,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深度学习与体验非遗的机会。此外,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的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双边文化年/旅游年框架下的专项合作以及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都为非遗出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渠道与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非遗在海外的传播生态。
让世界“看见”并“看懂”中国非遗
非遗出海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还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探索了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融合的新路径,并增强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通过非遗出海,世界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打破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同时,中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全球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非遗在海外传播广泛,涵盖传统戏剧、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活跃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欧美、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谭萌发现,不同地区非遗传播各有特点。在周边地区,传统节庆、书法、茶道等非遗较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与教育体系,实现深度在地传播。在欧美,非遗多通过专项活动传播,如比利时、法国等地的文化展示活动,注重文化与经贸合作双赢。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影视、游戏、网络媒体等为非遗赋能。海外受众对中国非遗的接受程度因文化背景而异,周边国家民众对共享性非遗项目接受度高,欧美民众偏爱经典、传统、审美性项目,非洲民众青睐视觉冲击力强的传统技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注重非遗与经贸、教育结合。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出海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提升非遗传播效果的新引擎。刘嘉琪说道,通过重构非遗的“传播场景”,现代科技打破了传统展陈的局限,优化了海外受众的具身体验,让非遗技艺与文化背景得以更生动地呈现。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海外受众的偏好,自动生成多语言、多形式的传播内容,实现精准传播。未来,随着5G、全息投影、3D大模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非遗传播有望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从“单一展示”转向“多元共创”,进一步拓展在海外的传播空间与影响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郭翠潇看来,非遗出海不仅是提升其国际可见度的举措,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非遗保护的重要贡献。非遗出海不应仅被视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而应着眼于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国际非遗保护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基于此共识,我们应牢记非遗的共享性与非排他性,避免在传播过程中为自己和他人设置认识障碍,从而推动非遗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独特价值,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谭萌认为,在均衡保留非遗的地方性元素与海外传播在地化需求的关系时,首先,需要区分非遗的形式与实质,避免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僵化理解,明确非遗在地化传播中可以调整的部分。其次,注重平衡符号转化与价值传递,避免仅进行表面化的符号或价值观输出,将“是什么”的叙事方式转变为“为什么”的叙事逻辑。再次,非遗的海外传播不是单向的“化东为西”或“化洋为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发掘双方共享的记忆、利益和情感,以此促进文明互鉴。最后,强调社区在非遗海外传播中的功能角色,既要尊重原社区的意愿,又要激发目标社区的非遗传承潜力,从而增强非遗海外传播的韧性。
中国非遗在海外的传播如火如荼,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国非遗凭借独特的魅力,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收获全球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技艺魅力与情感共鸣,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多元、立体、生动的中国文化形象,更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