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关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若干思考
2025-06-2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76期 作者:戴立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享到:

  戴立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22年,中共党史党建学正式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开创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新局面。但是,目前本学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呈现出学科地位提升与内在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点,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学科发展迅猛
  
  一是学科地位显著提升。由于“党史”与“党建”两个最重要二级学科实现了整合,开启了本学科的系统建设新阶段。一方面,原有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属性不统一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另一方面,打破了本学科发展的内部壁垒和外部障碍,促进了两个二级学科的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科研单位迅速行动,纷纷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开展学术研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二是研究内容得到拓展。在传统上,党的建设研究被看成属于政治理论范畴的知识领域;中共党史研究,则是属于史学性质的知识范畴。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以中国共产党作为知识对象。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设立,既注重历史维度(党史研究)梳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又聚焦现实维度(党建研究)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形成“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研究框架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导向。
  三是学科定位更加清晰。其一,“超大时空”研究中国共产党,避免了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碎片化、片面性,有助于建构形成完整的党史框架、党建体系。其二,“通达古今”研究中共党史,坚持客观理性地研究党的历史,有助于搞清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其三,“探求规律”研究中共党建,着力探求党的建设规律、党的领导规律、党的执政规律,有助于提升党的建设、党的领导研究学术化、学理化水平。
  四是开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本学科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双重特征,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框架的内在结构。在学科建设上,探索建立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政党特性、具有内在逻辑的概念体系、概念群;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元问题”,建立以“政党—国家—民族—世界”为基本结构的理论范畴;运用系统集成的思维方法,构建一个主题统一、主线贯通、结构分明、要素齐全、逻辑自洽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图谱。
  五是学科平台有效整合。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高校首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成立60多个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平台(研究院、研究中心、系所)。这些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党字口”学科的协同建设、联动发展,最终构建以原创性的中国共产党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群。
  
  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是学科宏观规划指导需要加强。诸如学科性质和定位、相关学科归属和部门整合、二级学科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学术评价、学科评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尚无权威完善的指导性意见或方案,本学科建设在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指导和顶层设计尚待加强。
  二是学科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党史党建研究领域宽广,但是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一种不当现象:似乎党史党建无所不包,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统称为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对象,导致党史党建研究出现泛化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成为突出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两者处于分割状态,进而影响两者的发展。
  三是存在政治与学术的张力。对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规范的关系仍存争议,必须处理好“政治导向优先”与“学术中立诉求”的关系。由此直接导致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脱节,表现为理论创新滞后,部分研究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经验提炼不足,缺乏跨学科理论建构能力,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建实践效能的机制尚未健全。
  四是学科融合发展不足。一方面,党史与党建的知识体系、研究范式仍存在割裂现象,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分立、研究团队各自为战。这种分离状态导致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较少,难以形成综合性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仍存在简单叠加而非深度融合的倾向,未能充分实现党史研究与党建实践的逻辑贯通,存在“重历史叙述、轻现实观照”或“空谈理论、忽视历史脉络”的失衡现象。
  五是科研教学质量亟待提升。一方面,本学科学理阐发不足,尚未构建与一级学科地位匹配的理论框架,亟须推动学科从“政治阐释”向“学术阐释”升级。同时,学科评价机制的局限性导致偏重学术论文产出,对资政报告、党建案例库建设等实践成果的认可度较低,抑制了本学科服务现实的功能发挥。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创新处于瓶颈状态。统一的教材较缺乏,课程体系存在碎片化问题,课程设置“各自为战、各搞一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如何科学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专业的课程,避免简单拼凑?如何规范课程名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本学科的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功能不强”的问题,“有学者、有学科,但无合力”的现象亟待解决。教学科研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术梯队断层现象;学者学科背景往往较为单一,兼具历史学功底和党建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特别是名师大家、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权威学者等高端人才更是极度匮乏。
  
  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本学科必须“姓马”“姓党”。要处理好本学科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党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将“姓马”“姓党”的观念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本学科建设方向不走偏,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自主知识体系。
  第二,必须强化学科融合机制。以“大历史观”与“大党建观”为指导,积极推动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协同。通过党建史研究建立学科交叉纽带;运用整体性思维规范课程设置、教材编撰。目前,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增设“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党建史与政党治理现代化”等融合课程,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有益探索。
  第三,加强党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必须将“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本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大力提升学术层次。在构建学科体系时,要探索构建起具有鲜明学科属性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既能阐释党的历史成就、又能指导新时代党建创新的学科范式。应该鼓励学者分别围绕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建设资源、师资队伍等内容展开具体性研究,努力实现学科基础问题的有效突破和整体推进。
  第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一要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学术智慧;二要为资政育人作出更大贡献,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三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第五,积极推进学科基础建设。一要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共同努力。二要推进研究方法与教育模式革新。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引入政治学、社会学、数字人文等学科方法,推动传统历史考证方法与大数据分析、田野调查、案例仿真等技术结合,充分运用AI技术、网络分析方法。实现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转向“虚实结合”,积极推进考核体系改革,重视将资政报告、党建案例设计等实践成果纳入学科评价标准。三要大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联合“五路大军”共同培养兼具学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健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增设学科专项研究基金和学术交流项目。
  第六,加强横向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解决各自为战的分散状况,需要树立“学术共同体”的意识。一是可以由中组部党建研究所牵头,尽快出台关于本学科建设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学科建设指导,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二是要合理规划和整合各单位的学术力量,形成学科建设合力,促进力量协同。三是要积极促进各单位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与成果共享机制,形成稳定的学术力量。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课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研究”(2023YZD01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