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浦江,碧波荡漾,思想交融。10月14—15日,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中外学者齐聚上海,参加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与会学者以全球视野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以学术深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深厚底蕴,共同推动中国学知识体系完善发展,让蕴藏于中华文明瑰宝中的智慧与理念为世界共同发展贡献更大价值。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要求“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中,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与当代全球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和深远影响,在文明交流互鉴的交响乐中,奏响读懂中国、理解中国、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学术强音。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主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王宙/摄
在历史纵深中理解当代中国
欲知大道,史可为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深刻延续与时代发展。与会学者认为,不理解中华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就难以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也难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文化独特性。
“中国学是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学科,是了解、认识、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离开中国具体而宏大的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可能失之偏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阐述中国学研究方法时强调,拓展中国学研究的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唯有将研究深深嵌入五千多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独特而深刻的场景之中,才能产出真正读懂中国、解释中国并且能够造福全人类的中国知识。
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荣休院士程思丽(Sally Church)从科技史视角分享了李约瑟研究所的观察。她说,中国在数个世纪前早已拥有辉煌的科学发现、发明与深邃的认知传统,不仅有四大发明等举世公认的创造,更有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科学思想与哲学体系。中华文明孕育了与西方路径迥异但成就卓著的科学智慧,其深度与广度持续为世界带来启示。
亲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Thomas Gold),回顾了1979年作为美国政府资助的首批学生代表团成员在华学习生活的经历。“如今的上海、如今的中国,与当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棣民感慨道,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吸引了众多国家派遣各类专家前来考察,探寻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中国学的价值在于关注中国如何借鉴自身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以及基本国情,以持续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当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治理改革、科技创新浪潮以及“全球南方”合作等诸多领域成为关键角色时,中国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并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鲜明特征。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认为,对于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中扮演的角色,即便非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会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了解。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学也同步走向全球,了解中国、掌握中国发展动态,正逐渐成为全球不同学科学者的必备素养。
“研究中国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使命。因此,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阐述了全球视野的必要性。他认为,中国学作为一门世界性学问,必须兼具“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双向视角。这种互动互鉴中呈现的中国形象,既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又有丰满多元的外观,才能真实展现一个在人类文明大家庭中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并不断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中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方向性抉择。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况,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这预示着,中国学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而目前仅仅处于这一伟大进程的开端。中外学者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中国拥有辉煌的历史和非凡的文化;中国学研究应确立“文明生命体”的核心认知,将中华文明视为历史与现实深度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割裂文化传统与当代发展,应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政治制度运行、社会治理创新等现实议题置于中华文明延续演进的历史文化坐标系中进行深刻阐释,方能把握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
多维度探寻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
大会期间,五场平行分论坛同步展开,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
在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分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发展脉络与内在动力。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讨论中阐释了“赓续”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提出,“赓续”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而从未中断的文化密码,体现了强大的韧性与连续性;“创新”则是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展现了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品格。世界中国学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一个世界性、开放性的学术领域,大会致力于搭建将各方“各说各话”转化为富有建设性的“学术共话”平台,共同推动中国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分论坛,吸引了学者们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与世界意义。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转型以及和平发展的合作姿态等鲜明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和重要借鉴。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体系,中国哲学中关于和平、发展、友好、和谐与理性等核心理念,无不深刻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将其置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平台上加以阐释。而中国学这个研究平台,恰恰兼具研究优秀历史传统与展望未来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他提出,中国学研究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福祉议题,推动中国学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实现迭代更新和提升换挡,给中国学研究插上创新的翅膀,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境界。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分论坛,汇聚了来自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中外学者。他们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融通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提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既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展现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要密切关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使历史研究与当代关切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将文明互鉴提升到新的高度。
“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与全球学者携手并肩,以历史中国为深厚根基,以当代中国为奋进方向,在多学科融合与新技术应用的双轮驱动下,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富有创造力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则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给世界中国学研究带来的深刻变革与全新可能。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人文在中国已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数智时代中国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未来需要更深入地厘清数字人文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紧密的国际合作中携手进入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人文的新时代,营造更加良好的数字人文发展生态,推动中国学在数字人文领域健康、有序、创新发展。
青年是学术研究的未来。在“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分论坛上,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成为绝对主角。他们踊跃分享自己在世界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果,展现了中国学研究的蓬勃朝气与无限潜力。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吴原元就青年海外汉学人才培养发表了见解。他认为,强调培养“中国主体性”意识,并非要将中国的价值立场或本土叙事强加于人,而是使青年海外汉学家意识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可能存在的“先验幻象”或文化隔膜。具备鲜明“中国主体性”的中国本土叙事,有助于反思和走出这种“幻象”,并为客观审视西方的中国叙事提供宝贵的“他者视角”。
“中国致力于以自身智慧启迪世界,并努力成为一个值得尊重而非强行效仿的典范。”埃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研究学院政治学青年学者、青年汉学家哈迪尔·赛义德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它不会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他国,因为中国深刻认识到,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适用于中国的模式未必适用于他处。然而,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愿景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不仅因其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更因其回应了人类处于命运攸关时刻的诸多迫切需求。哈迪尔·赛义德谈到,无论是学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全球公民,我们共同未来的塑造,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并积极参与中国故事——这个涵盖了悠久过去、蓬勃现在与光明未来的宏大叙事。
在交流互鉴中开创美好未来
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更是一次成果丰硕的学术盛会。大会宣读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共同发出四项坚定而富有建设性的倡议:坚持世界视野,回应共同关切;弘扬开放精神,深化交流合作;汲取传统智慧,回答时代之问;关注青年成长,鼓励学术创新。
《倡议》提出,欢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在互学互鉴中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世界中国学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与价值养分,结合中国当代发展的鲜活实践经验,深入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更好回应国际社会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世界中国学还要致力于建设联系紧密、平等对话的学术共同体,大力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推动学术资源共享,拓展研究新空间,积极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与成果传播效能。
大会期间推出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为全球中国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术指南与阅读地图。展陈在大会现场的书目涵盖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既有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学术著作,也有反映最新前沿动态的研究成果,是对世界中国学研究脉络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集中展现,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驻足翻阅、深入交流。会议期间多项成果的发布,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权威窗口,必将助力中国学研究走向深入。
文化展示与实地感知是深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作为大会重要的配套活动,“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专题展览以丰富多样的展品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全面呈现了中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历程、巨大成就以及城市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实物模型、图文展板、多媒体演示、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与会学者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城市在文明建设进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深入了解中国在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理念创新、实践探索和制度成果。而精心安排的“上海城市文化历史考察”活动,则带领参会者深入上海富有特色的街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亲身感受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红色文化基因、独特的海派文化魅力以及澎湃的创新活力,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注入了鲜活的素材,激发了新的灵感。

会场外展出的世界中国学书籍吸引参会学者驻足 本报记者 王宙/摄
与会学者表示,世界中国学大会为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推动中国学研究国际化、跨学科化、时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架起了一座更加坚实、更为宽广的桥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与权利。世界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的壮丽气象与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并在与世界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更加鲜明地彰显其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提供深刻的中国智慧与启迪。
“世界中国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中国’,更在于以中国学为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深度理解与建设性对话。”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指出,今天的世界中国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前沿命题,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它使世界得以看到一个历史纵深中的真实中国、一个文明延续中的活力中国,一个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坚定走向未来的中国。他表示,愿与海内外朋友一道,携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学术力量、碰撞思想火花。
浦江潮涌,思想奔流。汇聚全球智慧的世界中国学研究,必将在文明互鉴的宽广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为读懂中国、联结世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