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引发国内外学者热烈反响。受访学者一致表示,贺信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思想产品,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国内外学者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不同文明对话合作架起桥梁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两年多来,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一部世界历史,就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创造各自文明的历史,就是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互学互鉴的历史。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表示,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要熔铸古今、汇通世界的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历史表明,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包容、彼此尊重、互学互鉴,才能使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只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必将创造出引领时代进步的文明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旨在打破偏见,尊重差异,增进相互理解,凸显强烈的包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表示,任何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文明交流互鉴鼓励人们在欣赏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为彼此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分享智慧,激发创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思路。文明互鉴还有助于增强全球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念支撑和实践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提出,加强全球文明对话,有助于架起不同文明彼此理解、相互借鉴的文化桥梁,彰显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价值;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阐明一种符合世界各民族发展需要的文明逻辑。
作为此次会议的受邀嘉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高畅(Augustin F. C. Holl)对记者表示,他从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读到了一种战略远见。在冲突频发的今天,文明之间的友好对话尤为重要。尽管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分歧,但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共同的理念。“战争不会带来和平,只有对话才能实现和平。怨恨、冲突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互鉴才能共同进步。” 在高畅看来,中国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哲学传统,可以为解决当今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带来启迪。“和平”始终是中国倡导的核心理念,构成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之一。
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智库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法学教授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以振奋人心的力量提醒着我们,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和平与合作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致力于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这表明,中国愿意在传统外交或经济框架之外搭建新的合作平台。“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以及相互尊重等的坚定信念,这些要素对于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持久纽带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对外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已与世界多个主要文明中心开展合作,例如,在洪都拉斯科潘玛雅古城遗址,探寻古代美洲文明的奥秘;在埃及卢克索的孟图神庙遗址,为研究古埃及宗教与文化贡献力量;在巴基斯坦印度河文明的起源地,中国考古工作者助力揭开这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向记者表示,在考古学和世界古代文明研究方面,中国在推动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主动、越来越重要、可信可敬的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希腊建立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为中希两国乃至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推动人类对古典文明的深入理解和共同传承。
2024年北京语言大学刚刚落成的和园,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表示,“和”是调和万物之美,“园”是和谐共融之地。和园是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场所,更是文明互鉴、心灵共鸣的平台。近两年来,北京语言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积极发挥作用,未来将持续以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指引,深化与世界各国政要、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唤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初心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各国人民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回应世界和平发展呼声、为世界提供的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也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文明对话的号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方婴认为,文明是多样性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独特存在,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全球文明倡议唤起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初心,中国将携手全世界爱好和平发展的绝大多数国家,在全球文明倡议的号召下,共同致力于创建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各种发展可能性的美好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表示,过去那种试图同化他者文明、宣扬“文明优越论”或“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全球共识,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基础。通过文明对话,可以增进理解、信任与包容,减少误解与冲突,推动构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只有在平等、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各国才能实现民心相通、相知相亲,从而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这种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源在于深刻认识到唯有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相互协作、展开对话并彼此尊重,人类才能拥有共同的未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意大利籍教师罗科·拉科尔特(Rocco Lacorte)向记者表示,几个世纪以来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始终未能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而中国是首个提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倡议并切实付诸实践的国家。在当前全球局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世界的本色在于多姿多彩的文明共存,文明的繁荣与人类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和平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认为,尊重文明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平与发展为文明多样性的延续提供保障。在战争、暴力或灾害面前,某种文明可能暂时消逝,但它会以历史和艺术的形式在未来重现。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雷看来,平等是文明交流的基础。真正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其目标是寻求一种包容、共赢的非零和关系。
持续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引领作用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学者们认为,这一倡议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陈须隆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具有实践路径的合作框架。它通过四个共同倡导构建起文明交流的基本架构,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协同发力形成整体效应,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和文明路径,持续助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臧峰宇提出,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凝聚全球文明发展共识,我们需要持续推动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互学互鉴,以文明和谐论取代“文明冲突论”,以和合精神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使之与各国多彩文明交融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教研室主任李慧表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一方面,要在教育理念中坚持文明平等理念,通过原典研读、文明对话,理解西方文明的历史脉络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推动文明交流实践,不仅在课堂上教授语言与文化,还要组织专业师生与国际知名机构和学者的合作研究、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搭建中外文明交流平台。重视古典语文教育的独特价值,既培养专业人才,也将古典文明互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精髓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学者。“希望能通过这些具体举措,把习近平主席贺信中强调的‘文明交流’‘文明进步’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李慧说。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开辟了新空间,有助于打破文明隔阂,消除误解与偏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受访学者一致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对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建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凝聚了共识,必将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孙美娟、陈雅静、刘越、班晓悦、白乐、练志闲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