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推动中国欧洲研究高质量发展
2021-08-31 作者:本报记者 高莹
分享到:

  推动中国欧洲研究高质量发展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成立40周年会议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8月23—24日,“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欧洲”学术研讨会暨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成立40周年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出席会议。

  为对欧政策提供学术支撑

  谢伏瞻指出,198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前身西欧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当代西欧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40年来,欧洲研究所坚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密切跟踪欧洲发展进程,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构建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国际关系等为基本框架的学科体系,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学风优良、业务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党和国家制定对欧战略与政策提供了学术支撑,成为我国对欧传播中国倡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排头兵。

  谢伏瞻强调,广大欧洲问题研究者要深刻把握形势变化,强化问题意识,及时总结中欧发展的深度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和学术创新,为推动中国欧洲研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到研究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出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欧洲研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国实际,始终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贴党中央决策需求,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融合,促进中国欧洲研究不断出思想、出理论、出对策;要加快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欧洲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话语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形成优秀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为新时代中国欧洲研究提供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孔泉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发展同中欧关系发展一路相伴,硕果累累。在历任所领导和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欧洲研究所始终聚焦变化中的欧洲,不断优化研究机构和人员配置,既折射了研究对象复杂多元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欧洲研究重点突出、兼顾整体的特点。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欧洲格局的急剧深刻变化、中欧关系中出现的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迫切需要欧洲问题研究者提出对现实的深刻客观分析和对前景的严谨前瞻研判,提出统筹全局、务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希望欧洲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继续发挥国家队作用,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王灵桂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始终注重加强基础研究。要发扬优良传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韧劲,继续在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上下大功夫、苦功夫、笨功夫,夯实研究能力的基础。二是始终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要继续突出战略研究、纵深研究,加强预判性、储备性研究,以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做党和国家对欧工作的“瞭望者”。三是始终注重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要继续发挥对欧研究主平台的作用,致力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四是继续弘扬传承创新和实干巧干精神。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联合研究,继续有效对接决策部门,坚持决策需求导向,实现供需所适、良性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周弘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前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发言。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在多边主义框架下加强合作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与欧洲作为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双方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中欧关系将向何处去?如何正确看待相互差异,理性处理彼此分歧?如何排除来自第三方的干扰?围绕这些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和内部危机的推动下,欧盟提出了“战略自主”愿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欧洲战略自主的实质是将欧洲一体化向深处推进。过去70年来,欧洲充分享受了一体化红利,通过区域合作扭转了走向衰落的发展趋势,维护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权益。然而经过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新冠疫情,欧洲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民粹主义高涨,以上因素促使欧洲领导人不得不对一体化进行话语重构,而战略自主就是对欧洲一体化的新包装、新叙事。

  “政治光谱的多元化,是目前欧洲面临的最大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表示,在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影响下,欧洲的传统政党正在面临合法性的丧失。他认为,欧洲内部的政治分化将加剧外交利己主义,会给中欧关系带来更多挑战。这需要我们以更具包容性的胸怀和外交智慧去看待中欧关系,妥善管控分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欧仍在多边主义框架下有着广泛共识,存在广阔合作空间。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表示,中国和欧洲都坚守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反对单边主义。双方应在气候变化、抗击疫情、数字治理等领域加强多边主义合作,把多边主义精神、价值观转化变为具体的外交实践,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推动中国欧洲研究向纵深发展

  中国发展需要准确评估国际环境形势,也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在此方面,以欧洲研究为代表的国际问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周弘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欧洲研究必须发展学科工具,并综合使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实现对欧洲复杂现象的深入解读。研究人员须臾不能忘记从事研究的初心和使命,须臾不能忘记需要继续完善学科工具和研究方法,须臾不能忘记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追求真知作为立身之本。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谈到,欧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区别于其他区域和国别。欧洲不等于欧盟,欧洲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利益各不相同又相互作用和联系,其对华政策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欧多边和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中国欧洲研究需要加强针对性,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中国前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