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研究
2025-10-2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6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0月18—19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2025)在南京大学召开。年会以“南北民族交汇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50余个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深化民族史研究指明了根本方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南北民族交汇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这一重大课题贡献新的智慧,也为推动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赵天晓肯定了中国民族史学会多年来团结学术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贡献,认为会议主题紧扣学术与现实,意义深远。民族史学界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工作,加强研究阐释;深化民族史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自主知识体系;敢于对错误观点发声亮剑,坚决抵制海外错误史学思潮。他表示,未来学会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民族史研究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学术力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提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民族史研究渊源深厚,从早期对边疆民族史开拓性探索,到新时代聚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统研究,在实证考据、理论阐释、跨学科研究方面积累了扎实成果。年会主题深刻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精准把握了新时代民族史研究的核心方向。

  主旨报告阶段,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从中国古代民族的历史演进、边疆治理传统及民族交融脉络等方面切入,阐明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历史、创造文明的历史过程,梳理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立足中华文明宏阔视野、综合多学科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趋势,探索历史逻辑考释、治理实践溯源、民族互动探究等研究方向,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史料基础与理论支撑。

  大会共设八组分组报告,具体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历史文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少数民族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南方民族史相关问题”“北方民族史相关问题”8个专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些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既勾勒出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在文化互鉴中凝聚共生的历史脉络,也分析了南北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深层逻辑。研讨不仅阐释了多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独特角色与贡献,更揭示了其社会形态嬗变、文化交融背后的思想渊源与实践路径,为深化南北民族互动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规律认知、服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扎实的学理支撑与历史启示。

  同时,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以赵天晓为会长的第十一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赵天晓表示,中国民族史学会将进一步发挥学会平台优势,传帮带培育青年学人,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复兴贡献学术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丰文认为,大会凝聚诸多学术共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她表示,中国民族史学会将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监督下,持续优化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与学术界同仁携手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高质量发展。

  大会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南京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承办。

  (杨逍)

责任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