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2025-10-1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4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王春燕)10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论坛第13期“理想之光照进现实——非虚构文学的人心与文心”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的最新作品《要有光》聚焦休学青少年这一群体,通过对数十名青少年、家长和心理咨询师的深度访谈,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关于成长、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表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当前我们人人都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更在于它深入肌理,触摸到现象背后那些焦灼、迷茫而又充满韧性的“人心”。休学青少年看似是一个不大的群体,但背后牵涉甚广,他们面临的困难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要解决它并非易事。
  在丁国旗看来,在这本书里,梁鸿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展现了非虚构文学珍贵的“文心”、深切的同理心、严谨的求真精神以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进一步表示,科研人员也应将目光投向现实,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做“接地气”的文章,推动现实问题解决,让理论照亮现实。
  随后,梁鸿介绍了其著作《要有光》的创作缘起,并详细阐述了其进行访谈、创作的经过。书中,梁鸿把目光投向因为各种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青少年。3年时间里,她走访多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了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图景。作为一名母亲,她也试图追问:我们是否在日常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一些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我们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我们的一些行为是否正在背离对孩子的爱?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审卫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杨早,副研究员程旸、费冬梅,深入探讨了非虚构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并对这本书的文学意义、社会意义、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研讨,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念、教育模式、成功的衡量标准等进行了反思。
  与会学者认为,社会各界应认真思索青少年群体当前面临的困境,重视社会快速转型期青少年群体的精神迷茫、心理困苦,探讨如何建立理想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寻求更多解决之道。对此,文学创作者、文学研究者应当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重岗表示,文学和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关心着当代中国,为认识当代中国提供不可或缺的视角。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也再次确认,文学是有社会动能的,它正在推动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关注,推动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辅导、青少年立法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及其创新团队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陈思主持。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