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西夏通志》的编纂及西夏学的发展趋势
2025-10-1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4期 作者:和智 雷博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0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古代史研究所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承办的鼎堂讲坛第18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讲座由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主讲,题目为“《西夏通志》的编纂——兼谈西夏学的发展趋势”。讲座由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主持。来自古代史研究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近百名师生参加。
  杜建录从《西夏通志》编纂缘起、编纂体例、内容和新时代西夏学发展的趋势四个方面展开。他提出,西夏在名义上附属于宋辽金,但宋辽西夏金都是“桃花石”。编纂多卷本《西夏通志》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元朝没有为西夏修一部纪传体《西夏史》,现有资料无法编纂纪传体《西夏史》,章节体又无法容纳更多内容。第二,明清时人编纂的西夏史有局限,他们修的西夏史史料现在有的已遗失,他们没有看到黑水城出土文献,没有看到西夏陵等考古材料。第三,国外学者的西夏史研究有局限,他们与传统史料有隔膜,在史观上也有需批判处。第四,今人编纂的西夏断代史有局限,大多体量不大,而且没有看到俄藏的社会文书。第五,目前,西夏学研究过于碎片化,需要在西夏社会历史的研究上产出重大成果,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
  众多原始出土文献的推出、西夏文献解读水平的提高、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人才队伍的壮大,为《西夏通志》的编纂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该著凝聚了十余位中青年学者的心血,并邀请史金波、白滨、李华瑞、聂鸿音等资深学者担任顾问。该著的编纂体例介于纪传体、断代史和章节体之间,将史论和史志结合起来。
  杜建录认为,新时代西夏学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夏学冷门“绝学”和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研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二是西夏文献和语言文字研究方兴未艾,将长期保持强劲活力;三是人工智能数据库建设进度加快;四是农牧交错带中华文明演进研究是未来西夏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五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国门。杜建录认为,“绝学”传承与我国史学根基、国家战略及学者情怀有着紧密联系,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西夏学的发展。
  杨艳秋提出,杜建录把宁夏大学西夏学打造成国内西夏学研究重镇,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也有重要贡献。在其带领下,宁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杜建录及其团队编纂的《西夏通志》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该著融合传统史书体例与现代研究方法,是一部综合性的西夏史文献力作,不仅体现了扎实的文献整理功底,也展现了团队协作与跨领域合作的历史智慧。随着西夏陵成功申遗,国家对西夏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古代史所也希望与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以及相关机构继续深化交流协作,共同推动西夏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最后,杨艳秋代表古代史研究所为杜建录颁发“鼎堂讲坛”纪念证书。(和智  雷博)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