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立场与方法
2025-07-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1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论丛》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在京联合举办“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立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问题意识、文献资料、重要成果以及刊物助力等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立场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史研究》主编杨艳秋在致辞中表示,召开此次会议,是深入贯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工作专题会议精神,深化编研结合的一次实践。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首先需要坚持中国立场,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其次,需要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发展唯物史观,尤其是在社会形态史观、整体史观、大历史观等方面,推进对清史的整体性理解。最后,需要期刊与学者共同努力。学术刊物作为史学研究成果传播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展示平台,与史学研究形成相互塑造、共生共荣的深刻联系。这种关系不仅深刻影响着史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更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史研究》希望和大家一起助力清史研究,在好文章、好作者、好刊物之间架起一座稳定的桥梁,实现作者、编者和学术的共同成长,为构建古代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史研究》主编刘文鹏认为,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重点之一是做好学术评论工作。学术评论是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也是学术期刊应担负的学术职责。《清史论丛》主编李世愉回顾了清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发展阶段,提出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对清史的历史地位形成一个科学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共识。清史研究应有侧重点,但是各方面都不能忽视。同时,对于清代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者应做到了然于胸。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清史研究的前沿趋势、经典问题、文献资料、研究视角、学术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观点,八旗制度、满文档案、地方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翻译等都是大家热烈讨论的主题。与会学者还重点讨论了清史研究文献资料的拓展问题,提出目前新刊布的档案数量庞大,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大量满文档案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全文检索,希望研究者对其多加利用;田野调查中获取的口述史资料、官书典志的原始版本、舆图、域外史料等亦是治清史者需要重视的资料。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献资料的充分利用是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根基。

  学术刊物编辑座谈中,《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清史论丛》《历史档案》《明清论丛》的编辑围绕刊物特色、栏目设置、稿源质量等主题分享了办刊经验。与会编辑认为,清史研究论文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重大历史和理论问题,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扎实严谨的文风,揭示清代历史的独特性、连续性,引领学术前沿,对学术发展要起到显著推进作用,并为现实提供经验借鉴。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提出,构建清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可以借鉴“四把钥匙”的思考,观察其在清史学科中如何体现,又有哪些新的发展。从年代来看,清史的时间序列不易把握,中国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庙堂与田野之间的时间维度都是不同的,不能线性、单调地理解。就地理而言,要重新认识清代历史的空间维度,为了解历史线索提供坐标系。从典制来看,要重新把握清代政治史的核心价值,和其他时段形成更好呼应,体现清代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从目录也就是文献来看,应充分利用域外史料以及其他类型的史料文献,并从书写、叙事特性,史料学、文献学的角度对一些传世文献如官书加以重新理解。相信在未来,通过对“四把钥匙”的深刻把握和创新性发展,清史学科发展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将取得更大成就。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及各刊物的学者、编辑参加研讨会。

  (崔李酉子)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