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聚焦哲学与物理学的深度对话
2025-07-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1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陈雅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25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7月5—6日,为纪念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量子力学百年历程(1925—2025)纪念工作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量子力学对科学认知和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影响,推动哲学与物理学的跨学科对话。此次活动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量子力学以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为标志,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其科学与哲学意义深远。哲学研究必须紧跟量子科技等前沿发展,以哲学思辨照亮量子奥秘,同时让科学发现启迪哲学思考。他呼吁建立更深入的哲学—物理学对话。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董春雨回顾了中国物理学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及1990年召开首次全国物理学哲学会议及当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的背景。他认为,量子力学带来的新现象和规律是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中国学术界应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推动研究迈向新高度。

  通过梳理量子力学百年发展史及其引发的认识论、方法论革命,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国林表示,物理学仍是当代“带头学科”,量子科技方兴未艾。他呼吁加强对矩阵力学等基础理论的历史与哲学研究,表示期待年轻一代学者接续推动。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郝刘祥从爱因斯坦—薛定谔的研究溯源,结合贝尔不等式实验验证,系统评析哥本哈根诠释、冯·诺依曼诠释、多世界诠释面临的困境,提出退相干理论基于量子纠缠,融合各家之长并解决“偏好基”问题,是当前有效的实用主义进路。他结合PBR定理等论证量子态的实在性与完备性,并从“实体变化”的全新角度阐释量子与经典理论的本质差异。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聚焦科学传播中的误区,强调量子力学是“哥廷根出品”,波恩、约当等关键人物的贡献常被忽视,创始人海森堡的作用则被过度放大。他批评了相关概念翻译及线性代数教学不足对理解量子数学基础的影响,呼吁科学传播必须基于一手原始文献,准确还原历史脉络与理论本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提出,当前,西方哲学体系仍植根于经典力学,亟须建立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新哲学框架。她将量子百年史划分为四个哲学时期,强调“第二次量子革命”使纠缠成为物理资源,催生量子信息哲学等交叉领域。她主张量子革命要求本体论、认识论的全方位重构,提出“非表征主义”知识观——理论不再简单“表征”世界,而是与实在构成“统合”关系,并倡导借鉴语境实在论等激活传统资源,构建新哲学体系。

  与会学者不仅回顾了量子力学百年辉煌与哲学研究所70载积淀,更聚焦前沿,在量子计算哲学、纠缠本质、理论诠释多样性、科学传播纠偏、实在观与知识论重塑、量子认知拓展、历史社会学解构等关键问题上碰撞出思想火花,进一步深化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理解。

责任编辑:朱高磊(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