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语言接触研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5-1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5期 作者:刘莹 赵妍 王海波 马伟
分享到:

  本报讯 5月10—11日,“语言接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20次全国学术会议”在青海西宁举行。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黄世和在致辞中表示,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其丰富的语言接触现象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典型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认为,语言研究应当秉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深入挖掘语言互动机制中蕴含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学术积累。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钟进文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会的发展历程,认为语言接触研究对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敦煌研究院等50 余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语言接触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喀什大学教授牛汝极提出,建构中国突厥语族语言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本质上是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转化为学术话语生产能力的过程。中国学者需依托地缘优势与文献资源,通过创新理论范式、突破技术研发瓶颈、加强国际传播实践等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厥语研究话语体系,让中国突厥语研究从“区域发声”走向“全球对话”。

  钟进文认为,甘青地区是“语言接触的活化石”,其多语共生模式为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微观样本。他探讨了东乡、土、保安、撒拉、裕固等甘青特有民族语言与汉藏语言在长期接触中的交融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区域语言文化体系。他表示,语言接触在民族交融与文化变迁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甘青等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富学展示了对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医学残片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回鹘医学融合了中医的“五脏传变”理论、印度医学的四元素说及波斯药物学,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他表示,回鹘医学与中医、印度医、波斯医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印证了丝绸之路作为“文明熔炉”的历史角色。

  兰州大学教授白玉冬通过对相关碑文和汉文史料的深入解读,复原了乌古斯部族的迁徙路径和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突厥语族各民族的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探讨古代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和民族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艾尔肯·阿热孜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维吾尔文翻译历程及译者信息进行了梳理。他表示,四大名著在维吾尔族地区的传播以及汉维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维吾尔文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交流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语言中的社会组织词汇,正是撒拉族从游牧到定居、从跨境部落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历史见证。”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马伟从语言视角解析撒拉族的历史记忆与社会结构,认为撒拉语中保留的“阿格乃”(近亲组织)、“孔木散”(远亲组织)等词汇,既有中亚乌古斯部落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藏语、汉语的社会组织术语,体现了撒拉族在迁徙过程中对多民族文化的吸纳与创新。

  会议还举办了5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展示了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鲜活的语言文字案例,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体系的内涵。

  此次会议由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与青海民族大学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协办。

  (刘莹 赵妍 王海波 马伟)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