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快构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主知识体系
2025-05-1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5期 作者:杨园章 苏日朦 杨逍
分享到:

  本报讯 5月9—11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五届民族史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福建厦门举办。会议主题为“加快构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主知识体系”,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会。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致辞中表示,1985年,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指出,要把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水平向前推进一步,将中国民族史学会的工作和活动搞得更加朝气蓬勃,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并促进其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永无止境,40年后的今天,重回故地重温这次会议,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推动中国民族史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在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深耕东南区域研究的深厚积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全国性研究视野、系统性学术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可在资料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等领域形成强大协同效应,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术智慧。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提出,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挖掘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对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多民族共同祖先是共享共有文化符号形成的基础,多民族神话故事是共享文化符号形成的纽带,分布多地的文化遗迹凸显共享共有文化符号,历代祭祀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巩固。他还分析了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原因,提出挖掘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四条路径。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刘正寅认为,较之于其他历史文献,民族志文献更多地表现出主体性、文化性、整体性等特点。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科需要创新发展,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的跨学科解读为此提供了重要路径。加强对多语种历史文献的跨学科阐释,特别是其中的民族志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利用,不仅将拓展民族史研究的领域,而且还将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他通过多语种文本互证、语境重构与历史叙事的互文性分析,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认同演进。

  研讨活动设置了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紧密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切入点,聚焦当前民族史研究领域热点、重点问题,深入阐述加快构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逻辑、核心任务和实践需求。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讨论了新文科视域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强调了海量文献数据库建设和对人工智能的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黄维忠系统阐释了藏文史料多语种性、多形态性的体例特征,提出藏学史料体系建设需以成熟藏文数据库为基础,协同AI技术、跨学科人才及学术机构合力推进多模态语料库开发,构建更完整的学术支撑体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提出,民间契约文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记忆纽带,南岭走廊契约文书研究揭示了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文脉基因,彰显出中华文明契约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统一性与稳定性特质。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军基于契丹早期历史的考证研究,揭示北方族群的形成并非自生性过程,而是中原王朝主动形塑的历史结果。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北方族群形成的认知框架,凸显出中原王朝在边疆族群构建中的干预作用。吉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爱民以湘西地区为例,提出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史学科建设。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春提出,对二十四史进行现代解读,可将其作为史料集群、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一种历史现象来对待,从而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思考的充分启发。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乌云毕力格认为,《白史》是16世纪蒙藏关系和明蒙关系的产物,其成书过程体现出16世纪中后期汉蒙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艳洁辨析了《明实录》中的内蒙古三交史记述,提出推进和形成超越“冲突叙事”的多元视角。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包和平以《钦定理藩院则例》的多语种版本为例,阐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以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对当下民族史学科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丁慧倩以明代人群迁移重组为切入点,剖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指出这一过程既包含以个体为纽带的不同群体间的互动融合,也涵盖各民族发展历程中内部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以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涵为线索,探讨了不同语境背景下“民族”概念及内在逻辑的变迁。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执行院长曹大明聚焦浙南畲族与客家族群特有的“郎名”命名传统,厘清其源流脉络与族属关联,揭示东南地区畲汉民族文化互鉴,展现了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段金生认为,当前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面临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及国际学界研究范式的双重挑战,需通过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构建新理论维度、加强理论阐释,并聚焦区域史差异性与全球史对话实现理论创新。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主持闭幕式,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作会议总结。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厦门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承办。

  (杨园章 苏日朦 杨逍)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