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5年度“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在京举行。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余新华出席演讲会并作指导。演讲会由语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锋主持。
语言研究所5名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演讲,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实验语音学、古文字考释、音韵学、汉语方言与区域语言类型学等,学科覆盖面较为全面;既呈现了语言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也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阶段性成果,更有理论和应用相结合方面的创新思考。
在题为“构建‘理论+应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以‘现代汉语焦点关联性’研究为例”的演讲中,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帆从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时代需求出发,认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流程与构建人工智能语言能力测试数据集的应用研究流程存在内在一致性,论证了将两类研究合而为一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同步推进的创新性科研模式。
论及自然语境下普通话反问句的韵律特征,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树雯认为,普通话反问句的韵律主要靠增强动词或情态动词的重音来体现,声学表现为动词基频提升和时长增加。该结论对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有重要价值,其范式为实验语音学向更具生态效度的方法转变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对甲骨文“幾”字进行解读,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连佳鹏认为,甲骨文中有字作
等形,在卜辞中多用为祭祀动词,象以斧钺斩杀人首分离之形。此字应释为“幾”,乃
字的表意初文,其与金文的“幾”字
和楚文字的“幾”字
形成完整的文字演变谱系。他还对“幾”字构形的旧说进行了辨析。这对相关卜辞的释读及字典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题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朱翱反切与徐铉《说文解字》相同(相似)反切的性质”的演讲中,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悦提出,传统观点认为《说文解字》朱翱反切与徐铉反切相同者必为徐铉本补入,这有待商榷。报告从文献复杂性和音韵地位集中性两方面论证了核心观点:朱翱反切本有与徐铉反切一致者,并非全从徐铉本补入,徐铉反切或参考了朱翱反切。
语言研究所博士后在站人员张丽在题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名词小称词法形式的区域类型学初探”的演讲中考察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近百种语言的名词小称词法形式,描写并分析了其内部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弥补了当前区域类型学对包括汉语方言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关注的不足,也从更宏观的视角揭示了汉语方言名词小称范畴的特点。
演讲结束后,刘探宙、熊子瑜、肖晓辉、王志平、刘祥柏等相关学科带头人针对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60余名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聆听了演讲会。
(语言研究所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