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边会“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前沿科技的应用案例”在阿塞拜疆巴库举办。围绕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来自中国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儿童投资基金会、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24年7月,中国提前6年实现了“到2030年中国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中国已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引擎。中国愿与各国巩固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分享新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和成功的经验案例,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快速有序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提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围绕“双碳”目标构建了“1+N”政策体系,将发展新能源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23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南南合作的“非洲光带”项目,承诺将依托光伏产业优势帮助非洲5万个无电家庭解决电力照明问题。未来,促进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国务院参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认为,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探索出一条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蔓延趋势,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主题报告环节,四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围绕“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气候变化挑战”主题分享观点。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能源总监詹妮弗·莱克高度肯定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在光伏发电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打破了技术壁垒,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她谈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全球带来了新机遇。
儿童投资基金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雷红鹏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进展。他谈到,国际合作在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地缘政治压力与贸易保护主义则为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带来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展现出积极姿态,不仅在扩大全球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工作,致力于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国的这些努力,无疑将为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副研究员韩昱介绍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在清洁能源与碳减排技术合作、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绿色交通与物流体系构建、绿色低碳金融与投资以及绿色低碳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斯蒂芬·米纳斯介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积极推动全球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合作,通过技术援助、信息共享、网络建设和能力培养等手段,支持全球多国加强气候技术政策制定和规划。截至目前,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已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多项技术援助项目,覆盖50个发展中国家,带动数千个利益相关方参与能力建设和气候技术创新。未来,将继续秉持合作精神,携手国际社会,推动新能源技术革新与应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朱蓓 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