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研讨古丝绸之路与葡萄酒传播
2024-10-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10期 作者:岳温舒
分享到:

  本报讯 10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2024年度“出土文献与战国秦汉史研究”系列讲座第四场在京举行。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受邀作题为“西来的‘蒲陶酒’——丝路史的醇香真面”学术报告。活动由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主任赵凯主持。

  王子今首先以考古成果引入话题。他讲到,酒文化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菲的制作成本使酒成为高贵的饮品,在神灵祭祀等高等级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西亚、地中海地区均发现了形制类似的酒器。酒器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们种类多样、制作精良。汉代的酿酒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出土材料中可见多种酒类名称,如清酒、醇酒、厚酒等。大量材料可以证明,汉代已经出现与酒相关的市场交易行为和饮酒活动,已经形成了典型的酒文化。

  王子今认为,“蒲陶(葡萄)酒”的引入能够作为考察汉代酒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能够确认的是,张骞最早将“蒲陶”的信息带入中原。张骞着重提到西域多国盛产“蒲陶诸果”,民众多以果品酿酒,尤以“蒲陶”所酿之酒最为知名。“蒲陶”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自然是无可置疑的,它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得到了当地墓室壁画的证明。“蒲陶”及“蒲陶酒”一经传入中原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大宛国所产“蒲陶”被列于汉武帝钟爱的“天马”之前。汉武帝在上林苑的离宫别馆之间广泛种植葡萄,形成葡萄果木“极望焉”的美景,甚至有宫殿直接以“蒲陶”命名。官方有意识进行的大规模物种引进,为物质文化的丰富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是丝绸之路上中外物种交流的例证。由此,葡萄酒很快在达官显贵中流行开来。东汉末年,孟佗以一斛葡萄酒得任刺史,史家有“葡萄有一州之任”之叹。“蒲陶”在汉魏之时进入民间视野,晋人郭璞认为“蒲陶”类似于“蘡薁”(即山葡萄),种之以酿酒。这反映了时人的一种普遍认识。唐代葡萄已经成为常见的水果,著名的“海兽葡萄镜”颇具代表性。

  然而,迄今已公布的西北诸简中没有出现“蒲陶”一词,反倒是西域另一代表性物产“苜蓿”多次出现(一般写作“目宿”)。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公布的《悬泉汉简(肆)》中,有简文 “宛酒擔二”。对此,王子今认为,汉代习惯性在知名产品前冠以其产地名。“宛”作为地名,或指宛城(今南阳),或指大宛国。他分析认为,南阳地区至今未见有知名葡萄产品,此地可以排除。同时,“宛”字在《史记》足以单独作为国名出现(如“宛王”“宛贵人”等),故此处的“宛酒”即大宛国所产之酒。结合张骞所论“(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王子今推测,简文中“宛酒”即葡萄酒。如果此论能够成立,将是简文中首例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希望今后能有更新材料加以佐证。

  王子今还简要讨论了葡萄的东传问题,分析了葡萄从中原地区向朝鲜、日本的传播过程。高句丽、高丽史料证明,三国魏文帝在位期间是葡萄东传的重要节点,这更加充分体现出丝绸之路的交流传播意义。

  讲座结束后,在场学者围绕葡萄酒在中国未能取代白酒的现象、历史上的蒸馏酒问题、汉代民间饮酒活动、“宛酒”的具体含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主办。

  (岳温舒)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