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二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博士后论坛举行
2024-10-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10期 作者:朱蓓
分享到:

  本报讯 近日,第二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论坛主题为“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安徽大学副校长王守国、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宏、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五位学者分别围绕“碳市场、碳金融与碳中和的关系”“碳减排政策下的企业绿色转型决策”“气候风险与金融市场波动”“碳关税的影响及关键认知”“财政金融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齐绍洲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中国在碳市场建设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经济动力和压力驱动碳减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分阶段推进碳市场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中国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技术革命,还需要金融支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提高金融思维能力是重要路径。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邵帅表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启动后,部分企业顺势而为,采取了主动的绿色转型行动。绿色转型有助于企业提升环境绩效和经营业绩,但企业行为因地区、行业竞争力、决策者经历等存在差异。加速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强化区域间的监管协同,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碳交易政策存在转移碳排放的监管套利空间,他建议,完善碳市场制度设计,改善配额发放和分配方式;发挥绿色技术的正外部性,不具备自主创新比较优势的企业应以合适成本实现减排。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姬强全面介绍了气候金融发展的国际背景,提出中国急需更多气候资金和政策支持。他认为,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气候金融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分析气候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总结了国家气候金融项目资助情况以及学术共同体合作情况,并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全球气候风险大数据集成平台开发、气候风险相关指数测算等方面最新进展,以期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提供新的工具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介绍了碳关税和隐形碳关税的定义,分析了欧盟提出碳关税的动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他表示,碳关税需要关注和研究碳关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否同意调换治理赛道、反对碳关税是反对碳管制措施还是反对单边措施、如何看待碳关税有益论等问题。应建立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等多层面系统以应对碳关税。例如,推动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协调各方立场,凝聚更多国家反对碳关税;强调碳关税与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冲突、与世贸组织条款存在争议;加强对欧盟碳关税机制重点要素的研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淑英认为,单独依靠财政政策或者金融资本难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应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积极发挥财政和金融两项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通过贴息奖补、政策性金融、融资担保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她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列举了该市采取的创新绿色信贷定价机制、绿色票据业务、绿金赋能、气候投融资支持平台等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的政策工具。她提出混合智能决策机制是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财政金融协同模式的思路。

  圆桌论坛环节,学者围绕主题“政产学研协力提升绿色生产力”展开热烈交流。平行论坛环节,4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针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气候变化影响与政策评估”“‘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提升ESG”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后、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安徽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计划”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大学碳中和智慧评估与政策协同创新实验室承办。

  (朱蓓)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