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024 “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研究高端论坛召开
2024-10-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10期 作者:麻晓芳
分享到:

  本报讯 为融通“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大学科体系,促进汉语、民族语及相关古文字等多学科交流互鉴,“2024‘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研究高端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敦煌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伯君在致辞中表示,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有很多宝贵的用民族古文字记录的文献资料,是各民族语言的交汇之地,这些文化遗存是藏、回鹘、契丹、党项、蒙古等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重要体现,更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和西方沿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富学在致辞中表示,在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际,召开此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次会议,希望学术界更多关注敦煌、关注敦煌文化。

  《中国语文》编辑部研究员刘祥柏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缘起,并介绍了《中国语文》开设的冷门绝学专栏。他表示,无论是汉语还是民族语都有大量的冷门绝学材料值得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现了敦煌,发现了中国的冷门绝学。接下来,我们应加强研究,将冷门绝学推向世界。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研究方面,学者介绍了青海甘沟话自指用法的“的”及其来源,讨论了兰银官话双层性的特点,以学者亲身经历提醒注意方言接触的复杂性。

  古代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学者运用西夏文陀罗尼、字书、诗文集等材料对西夏语元音的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介绍了元代敦煌文献中藏文与其他民族文字的共见情况,介绍了契丹大字的性质特征、所记录的语言单位以及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的对应关系,通过梳理回鹘文《阿含经》各文本讨论了直译、摘译以及夹写汉字三种文本特征,探讨了西夏文用字中构件趋同的文字类推现象,运用彝语现代口语及其方言和古彝文文献资料对彝语名词和动词的形态及句法分布特点进行了梳理。

  古代汉语研究方面,学者推测汉字“辇”在北方话中读作n-声母源自河西方音,追溯了“丈”字的来源,考证了古代汉语中“设”“散”“转”等词语的意义,探讨了从原始汉语到商代雅言所发生的语言类型转换,考察了中古时期表示原因询问的词语和结构形式,讨论了梵语重音与中古汉字声调之间的对应关系。

  濒危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方面,学者考察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写本文献的合文资料以及莫高窟、榆林窟游人题记中保存的民俗合文,介绍了合文的使用范围和功能;调查濒危语言保安语活力现状,对语言本体功能与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报告了保安语活力不足,已经走向濒危等情况。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麻晓芳)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