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古文字
2024-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7月6—7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华民族古文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从各民族遗留的文字、文献中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中发挥独特影响力,要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石竹青在致辞中介绍了辽宁师范大学及其文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包括民族古文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此次会议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古文字研究动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与国家政策需求相契合的特点。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和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各自发展情况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他表示,希望两个研究会进一步加强交流,携手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朝克认为,新时代古籍工作要加强对汉字和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研究,系统挖掘民族古文字文献和文物反映的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要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传统治学方法,培养“冷门绝学”人才,整合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强化民族古文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提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古文字工作,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将继续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深度合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多研究成果展示好中华文化、阐释好“四个共同”,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0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铁山系统介绍了丝绸之路上曾使用过的阿拉米系、印度系和汉字系三大类、数十种古文字的创制、发展与传播,以及丝绸之路上现存的多文种合璧文献,提出这些古文字文献反映了各文明的相互影响、借鉴与交流。
  中山大学教授陈伟武从出土文献出发讨论了商周秦汉文字的雅俗问题,认为文字的雅俗与繁简、本借、正讹、古今或朝野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并从语言学方面讲述了文字的雅俗之别。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涛介绍了汉魏晋至清朝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合璧文献,提出这些合璧文献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军讨论了汉字构形系统的泛时性特征,将其归纳为共时构形系统形体来源的泛时性、共时层面构件职能的泛时性和汉字字际关系的泛时性。并从部首的设置、形体的分析和意义阐释方面重点讨论了《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的泛时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通过对法露精舍藏西夏文《傅大士颂金刚经前仪疏》的重新解读,考证了此前研究忽略的尾题中的“李大德”,并认为该文献表现了吐蕃喇嘛松巴、西夏“黑山沙门善信”一脉的传承。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汉字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汉字造字法的比较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与汉语通语、方言的形成与演进研究”“民族古文字的‘汉籍’译本与存世汉文古籍版本的比较研究”“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民族古文字编码和数字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来自全国43所高校、9个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会议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辽宁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协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市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中心承办。(崔彦娟)

责任编辑: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