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研讨新时代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3-11-10 来源:社科院专刊第665期 作者:高钰雅 陈俊宇
分享到:

  本报讯  10月27—29日,“理论与史学论坛2023”在福建厦门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的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论坛主题“思想·实践·理论——新时代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展开对话交流。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陈锦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曾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锦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曾军表示,新时代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多位学者作主题发言。厦门理工学院教授洪认清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理论的新贡献,认为这一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历史自信”和“第二个结合”等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吴英认为,构建中国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应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基本原理为坚实基础,规避主次不分、过于强调阶级斗争等倾向。淮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勇表示,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史学文献,但种种原因导致汉译中存在一定乱象,如西方学者名和文献名翻译混乱、汉译者真实姓名难以确认、汉译版本系统错综等,在阅读这些文献时需要保持审慎态度。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王记录认为,褒善贬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特征,但在近代以来被摒弃。事实上,传统史学中的求善和求真并不冲突,不应全盘否定褒善贬恶的传统,而应发扬其中崇尚正义、向善的人文光辉。
  与会学者还就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多层面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的新趋向、史学发展与中华文明形态的构建等议题进行探讨。有学者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打通古今中外,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中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研究尤为重要。有学者指出,理解、诠释并厘清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历史逻辑,是当前历史理论研究亟须完成的任务,这需要我们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从认识论等视角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理论。还有学者认为,史学史研究不是封闭的,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此次会议的一些讨论凸显了史学史研究与文献学等方向结合的新趋势。
  会议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办。
  (高钰雅  陈俊宇)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