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暨“大变局下的英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来自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致辞表示,虽然英国“脱欧”已成事实,但英国研究在我国政治、安全、外交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依旧十分重要。在后疫情时代,中英关系的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中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关系,希望此次会议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对英政策提供学术支持。
与会学者围绕“大变局下的英国外交与政治”进行深入研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赵怀普分析了“大国竞争背景下的英国‘新三环外交’”变化趋势,认为当前英国外交呈现出倚重美国、接触欧洲、倾斜亚太的特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冬汉从英美关系、国家定位、政党政治角度,分析了“脱欧”后英国的战略定位,认为英国“脱欧”后,其国家战略呈现摇摆性的特点,存在逐步沦为美国“跟班”的趋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杨芳、副研究员曲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英国的安全战略进行分析。杨芳从英国国家安全政策体系整体发展态势出发,认为英国的不安全感持续上升,安全战略调整趋向实用主义和保护主义,战略局限性有所增强。曲兵详细分析介绍了英国《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认为该法案不仅涉及面广、惩罚力度大,绝大部分条例还具有域外效力,是一次改变“游戏规则”的法律更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利军在题为“英国‘脱欧’案例与方法论刍议”的发言中提出,英国“脱欧”已成为一个政治史课题,相关研究应注重将相对短时段的政治研究与相对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在关于“英国历史与文化”的讨论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于文杰以“英国近代文明的双重结构”为题,从政治制度文明、社会道德文明和艺术精神文明三个层面,将英国近代文明的双重结构矛盾总结为“悖立并存和两极分化”。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讨论了英国文化及其智慧形态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历史地位与意义,并提出新文明形态诞生的可能性来自对旧文明形态的原则性批判。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陈琦结合文化政治和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系统探讨了英国国家认同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变背景下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孙超在题为“制造农书:近代早期英国农业知识形成中的权力与秩序”的发言中,总结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格言化”“系统化”和“简约化”的知识形成路径。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学者徐晓红从人口学特征、政治话语和民族主义意涵三个层面,解析苏格兰的多元文化主义,构建用以理解苏格兰在移民、少数族群融合等议题上的态度和价值观路径。
关于中英关系与英国经济外交的议题同样受到与会学者关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殷之光介绍了《新大西洋宪章》的基本主张和核心特点,并探讨了英美对世界秩序的设想与中国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湖北师范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丰国欣基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新内涵,探讨了翻译学中的国际关系新视角,深入剖析了“西学东渐”的弊端与“东学西渐”的现实意义及其对推进中英关系的作用。上海欧洲学会咨询部主任祝轶晨分析了英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近期调整的原因和特征,着重关注了英国对华政策调整中的中英经贸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英国当前的对华诉求、未来上海与英国开展经贸合作的方向。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聚焦山东省与英国合作的现状和必要性,探讨了山东省加强与英国交流合作的重点方向。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范秀云基于历史的视角,讨论了从抗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援华会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
与会学者认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充实,讨论氛围热烈,不仅深入探讨了当前英国政治、外交和安全领域的最新动向,还就英国历史与文化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内容多样的讨论,将对下一阶段的英国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韩祥芝 李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