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对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2023-09-2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9月22日总第660期
分享到:

  9月14日上午,上海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坤宇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了题为“基于影像遗传和环境作用的0—2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研究”的学术报告。

  徐坤宇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深入探讨了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案和重要的实验发现。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指出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仍待进一步澄清。在此次报告中,徐坤宇详细阐释了言语感知能力、社交场景下的词汇语义习得、婴幼儿口语产出、跨模态语言与情感感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语言是天生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徐坤宇认为,0—2岁婴幼儿的脑网络结构与成年人非常相似,为高级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6个月大时,婴儿已能理解常用词汇的意义。而到了20个月龄,他们不仅能够建立概念与语音的对应关系,还能分类语音词汇和相关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月龄的婴幼儿可能采用不同策略完成这一过程,这些个体差异也在脑电指标中表现得很明显。

  此外,徐坤宇表示,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对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妊娠周期的长短以及母体是否携带特定的风险基因都是影响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表明人类遗传基因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未来研究中,寻找与语言相关的基因靶点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议题。

  大家表示,报告不仅对婴幼儿长期语言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在原创性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模态信号采集方法(如脑电、声学和超声)对婴幼儿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声学表现的稳定性以及舌位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探索的研究视角。此外报告还探讨了不同月龄下情感信息和情感语调信息的整合机制,以及跨模态视听融合的研究设想。这些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报告由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部分在京师生聆听了报告,并与徐坤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赵彬)

责任编辑:王春艳(报纸) 刘星(网络)